不仅仅一字之差,“清洁能源汽车”浮出水面
2017-03-09 00:00:00   来源:第1压铸   评论:0 点击:

全国两会的热风+新能源的热度,使得全国两会的汽车代表、委员的高谈阔论、一举一动都格外瞩目,还真是百花齐放、百家齐鸣。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牵动汽车业的神经。

\

众所周知,在经过多轮思辨后,我国汽车界前些年将新能源汽车的主流方向定为纯电动汽车,纯电动的技术路线,直接跳过中间的弱混、中混等混动汽车。最近,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快人快语,提案增加过渡产品,在全国推广甲醇汽车。甲醇,由煤、焦炉气、煤层气、天然气、生物质、二氧化碳排放废气等多种资源李委员认为,发展甲醇汽车可减少空气污染程度,可拉动中国已批准的煤化工项目,提高经济效益。

毋庸讳言,发展电动汽车的技术瓶颈并未突破,一是电池本身的能量密度、低温运行等问题目前无法解决,二是电动汽车充电时长的特性只适用于短途而无法满足长途需求,即快充损伤电池,慢充则耗时较长——3-8个小时。续航短、低温衰减、充电桩少等因素,让电动车主普遍都有续航焦虑症。

\

关于“过渡产品”,全国人大代表、科力远董事长钟发平曾连续三年建议大力扶植混合动力车型。就在业内讨论“舒服哥”的甲醇汽车可行性时,汉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针对太阳能汽车发展递交提案,认为太阳能汽车是面向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创新应用形式,他提出要鼓励支持太阳能汽车研发应用,这是抢占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制高点。

\

从两位李委员和钟代表、潘代表的提案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存在较大想象空间,更多元化。无论是既定的纯电动也好,还是国家、国际和社会正形成的新共识——氢能源也好,还是两位李委员提出甲醇汽车、太阳能汽车、天然气汽车等,从李克强总理的报告可读出,服从的前提是必须环保、绿色、经济,而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获取和与之匹配的基础设施、配套问题。以新能源汽车最具战略意义的突破口——燃料电池汽车的加氢站为例,虽然设置密度不必像纯电动汽车充电站那么高,建设起来肯定比充电站要复杂得多,牵涉的面更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