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政策解读
2021-07-22 12:27:55   来源:   评论:0 点击:

现就《莆田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如下说明。

一、出台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关键五年,是我市推动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全面激发科技创新第一生产力巨大潜能、实现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性五年。《规划》根据《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是贯彻中央、省委重大战略部署,落实市委工作要求,阐明新时期全市科技创新发展目标,明确新时期我市科技创新发展重点任务、重点专项和重点工程,为我市“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发展工作提供依据遵循。

二、“十四五”主要目标

到2025年,国家创新城市格局初步形成。全市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序推进,创新资源配置合理有效,创新活力充分激发,创新体系加快形成,城市创新能力在全省排位有所提升。

(一)科技研发投入显著提升

全社会研发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增速继续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投入总量及强度明显提高。到2025年,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率20%以上,高于全省18%的年均增长水平。

(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逐步壮大

科技人才队伍规模和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究开发人力投入稳步提升,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到2025年,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120人/年以上。

(三)科技创新转化大幅增加

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产出大幅增加。到2025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数拥有量达5件,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累计2亿元。

(四)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45%。

三、重点任务

(一)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1.加快传统支柱产业高端转型。以提高经济附加值、提升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设备升级、技术改造、研发创新为突破口,通过技术、市场、管理、商业模式、企业形态、产业联系等多维创新实践,加快推进传统支柱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品牌化转型升级。

2.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紧盯市场前景和技术前沿,坚持龙头示范、项目带动、集群发展,培育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引进落地一批重大项目,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优势。

3.培育未来产业发展动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巩固壮大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发展优势,培育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新业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4.推进农渔业绿色优质发展发展现代特色农渔业技术加快信息技术与农渔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全面深度融合优化近海绿色养殖模式,建设海洋牧场,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文化旅游等海洋产业,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实施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5.强化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推动省级以上(含)产业园区按照 “两体两中心”建设,鼓励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推动产业园区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引进创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产业园区创新能力水平。完善莆田高新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推动莆田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6.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实施精准招商,加大招商力度,落实招商工作,探索产业链招商、飞地招商、政府引导基金等新招商模式,积极承接产业技术转移,引进具有产业前景的科技产业项目、科研机构、科技龙头企业、科技项目和人才团队。

(二)聚焦原始创新联合创新,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1.提高区域科研综合能力。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深化院地合作、校地合作,推动市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莆开展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问题研究,提升本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实力。

2.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高企后备培育工程,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壮大科技型企业集群规模。支持以企业为主承担重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专项,企业牵头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3.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实施“一产业链一研究院”建设工程,布局建设一批专业化、特色化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多元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新型研发机构。完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吸引国内“大院名校”、各类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创新型企业来莆田设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和创新合作。

4.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完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探索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质性产学研用创新联盟,推动创新要素在企业间、校企间、校地间、军民间有效流动。完善军民融合创新制度,建立军民协同创新载体,构建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发展新格局。

(三)促进创新平台扩量提质,加快创新高端要素集聚

1.做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加快发展创新工场、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基地,争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双创示范基地。优化孵化体系,推动形成“创新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梯级孵化体系。引导创新孵化基地打造市场化、专业化、全链条服务平台,提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

2.做大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打造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加快承接高水平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制度,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推动优质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

3.打造莆田未来科技产业园。瞄准未来科技发展领域,以平台化、产业化为目标,吸引名校、名所、名企集聚,打造宜创、宜居莆田未来科技产业园。做大做强中科院STS福建中心莆田分中心,导入中科院系统院所高端资源。

(四)汇聚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发挥人才智力支撑作用

1.培引高层次人才队伍。大力实施“借智登高、引智兴莆”战略,培育和引进一批引领性、原创性、标志性的顶尖人才及团队。发挥企业人才认定的市场主体地位,针对性引进重点产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打造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驿站,培育青年拔尖人才、文化创意领军人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等。

2.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职业教育精准招商,推动职业教育的社会多元办学,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培育一批引领时代潮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完善、巩固、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化科技特派员选认机制,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探索科技特派员培训学校,打造市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实现省、市、县(区、管委会)级科技特派员行政村全覆盖、服务领域一二三产业全覆盖和全市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全覆盖。建立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机制,支持科技特派员参与乡村振兴“千万行动”,推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五)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

1.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改革科技项目管理制度,改革科研项目形成机制、评价机制、奖励机制和支持方式,建立健全科技监督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高校、科研院所、国有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健全促进自主创新和促进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

2.强化财政政策资金引导。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经费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监督管理机制,推进以高技术企业成长为导向的全生命周期激励制度改革,引导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3.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广“科技贷”模式,建立科技金融“白名单”企业库,筹备设立市科技创新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创新贷款、科技保险、科技租赁等创新服务,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的信贷支持。

4.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推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和标准化建设,健全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知识产权管理、运用和保护水平。

(六)扩大对外创新合作,增强整体创新竞争力

1.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加强与福建自贸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衔接,积极对接省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及科技企业等高端创新资源,扩大区域间创新合作。

2.加速对台创新合作。支持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建设,打造国家级生技和医疗健康类对台经贸合作载体平台。深化两岸科技合作,探索对台合作新机制,吸引优质创新创业项目来莆孵化,鼓励优质成果来莆落地转化。

3.加大国际创新合作。构建多边合作机制,借助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平台,积极对接国际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研发资源和资本,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七)优化城市创新生态,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1.完善数字政府建设。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升级和延伸,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和一体化政务平台建设,推进同业务的跨部门、跨领域整合,推动地方政务服务效率。

2.推进智慧城市系统建设。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动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智慧应用建设,实现“多端合一”、“多卡合一”,为不同主体提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服务。

3.推动科技服务民生发展。加大投入,健全机制,完善政策,围绕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公共安全、体育竞技等方面积极布局,推动环保等绿色经济、防灾减灾等民生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4.营造良好创新文化氛围。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互动,发挥各类媒体和平台的宣传功能,继续做好《科技创新》专刊,营造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形成“讲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社会氛围。

5.强化科技配套服务建设。培育一批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引进一批科技“猎头”公司,建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四、重大科技专项

面向我市产业转型发展方向,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项目及重大创新布局,围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三大方向谋划启动10类重大科技专项。

(一)提升传统产业专项

坚持做优传统优势产业,支持鞋服、工艺美术、食品等传统产业开展数字化提升及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二)壮大新兴产业专项

聚焦新一轮技术变革,围绕新型功能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及新能源等新技术领域,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前瞻布局新兴产业源头储备。

(三)培育未来产业专项

面向科技前沿,培育发展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先机。

五、重大科技工程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贯彻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总体部署和重点任务,聚焦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重大创新产品研发和重大创新成果转化示范,抓重点、攻难点,支持推进具有引领性、突破性的8个重大科技工程:产业创新提升工程;创新链建设工程;企业数字化提升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高水平实验室建设工程;双创基地培育工程;新时代科特派示范工程;院(校)地合作品牌工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