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派打造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2018-06-20 09:49:42   来源:泉州科技   评论:0 点击:

科技特派员制度,发端于福建、发源于南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深入总结基层实践、科学深化提升、大力倡导推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农村工作机制创新。19年来,福建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科特派制度,不变的是“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夯实农村工作基础”的思想灵魂,变的是不断放活的选派方式和政策支持等机制。步入第十九个年头,南平科特派制度与时俱进,助力乡村振兴:科特派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将落地武夷新区,利用科技特派员的高位嫁接优势,聚集创新创业资源,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与上海交大共建科技特派员研究院达成意向,瞄准集研发、创业、培训为一体的全国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地……


“高老师去一个地方,就带动一个地方的农民致富。”近日,听说高级农技师、科技特派员高允旺要到浦城授课,武夷山市五夫镇竹荪种植大户彭生种在竹荪产销科普微信群里如是说。


高允旺扎根顺昌县大历镇30余年,2002年被聘为南平市第二批科特派,是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在他的带动下,顺昌竹荪种植产业形成,高峰时种植面积1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竹荪生产基地和示范县,被授予“中国竹荪之乡”称号。


“闽北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还有福建‘巨峰葡萄之父’谢福鑫、闽北‘榛仙’詹夷生、‘菌草明星’陈克华等。一个人托起一个产业,走出了一条南平‘三农’突围特色路。”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工作办公室主任韦金财说。


时光倒流回上世纪90年代中期。闽北粗放型小农经济和单一种植结构的计划经济陷入困境,农民增产难增收更难。


1998年,南平3000多名干部下基层问计于民,发现农村基层科技力量不足和科技服务缺位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1999年2月,首批225名科技人员下派进驻215个村,成为首批科技特派员。他们指导农民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在闽北大地上掀起一场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和创新浪潮。


“‘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农业生产资源要素稀缺,而人才是第一资源,它可带动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为农业现代化垫石铺路。”作为科特派制度的亲历者,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剑才说,科特派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发展依靠人力畜力、靠天吃饭的局面和小农生产方式,引进了大量实用技术和新品种,开发了大批农业科技项目,一批专业大户、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开辟了“中国锥栗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等为代表的地方名牌和地方高产、优质、高效的主导产业。新世纪初,南平探索科特派通过技术入股、知识产权入股、领办创办企业等方式,与农民、企业等服务对象结成共同体,为科特派长效服务注入动力。


在建阳,高级农艺师、科特派谢福鑫的“甜蜜事业”不仅在建阳落地生根,而且还花开全国。1983年,他从国外带回100株巨峰葡萄苗,1999年他成为首批科技特派员。近20年来,他举办各类葡萄种植技术培训班300多期,培训果农1万多人。如今,南平种植葡萄6.3万亩,年产葡萄鲜果8万多吨,产值6亿多元。


像谢福鑫一样,19年来,10批9350人次科技特派员奔赴农村一线,实现了1631个行政村全覆盖。在这些科特派帮助下,南平形成了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等特色现代农业,奠定了南平农业大市的基础。


新时代,南平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从去年第十批科特派开始,南平从省内外大规模引智引才,而且从一产向二三产拓展,壮大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等,助力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


翻开浦城县第十批140名科特派名单,除了98名本地“土专家”,还有来自省内外的42人。这些科特派背后有中国医学科学院、福州大学等团队力量。这样,以科特派为纽带,既有28家科研院所、高校等专家,也有乡土人才,形成宝塔型科技服务体系,将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像漏斗一样导入项目,从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向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综合服务拓展,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浦城发展改革和科技局科技股负责人陈金兰说,此前科特派主要服务农村千家万户,现在主要培育合作社、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从生产环节延伸到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如涉农电商、物流、文化创意都有了科特派。


南平市科技局局长黄艳珠说,有了科特派,全市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从1999年的33%提高到2016年的56%;1999年起,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9%,两项指标增幅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科特派等下派干部的到来,加速了农村由传统向现代的演变。


南平建阳区潭城街道回瑶村的曾雄香曾是村里一名传统农民,种了几亩水田。2003年,村里来了科特派廖海林,因为得到点对点指导,曾雄香水稻面积扩大到1000多亩。2009年后,在科特派帮助下,他创建了利民农机合作社,实现了作业全程机械化。“现在,我在尝试稻田养鸭等绿色生产方式,又得到来自福建农林大学科特派的技术支持。”曾雄香说,2012年,自己也成了一名乡土科特派。在他的带动下,建阳成为闽北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方,建瓯、光泽、政和等地的不少种粮大户是他的学生。


这样的佳话在闽北大地为数不少。政和县星溪乡地坪村农民余小弟为儿子办婚事,发现客人迟迟不见入席,原来大家都去听科特派詹夷生讲课了。“我们建立了14个市级、760个县级科特派行业服务组,组建科特派工作站和农村综合服务站,靠着谢福鑫、詹夷生这样的科特派的言传身教,不仅激发了广大农民实干苦干的向上力,还为他们导入了先进的思想观念、科学知识、行为准则等,让传统乡土文化嫁接了现代文明。”韦金财说。


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一些陈规陋习延续,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如何在乡村导入现代文明?科特派等下派干部的到来,为乡村振兴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建阳区潭城街道考亭村是城区西边的一个小山村,曾经一度脏乱差。改变,从南平首批科技特派员谢福鑫的到来开始。1985年,他将570株巨峰葡萄穗条,扩繁定植在考亭村。2003年,他到退休年龄,但他“只是想继续做一个义务的科特派”。在他带动下,考亭村95%以上农户都种植葡萄,十里葡萄长廊2000多亩,被誉为“福建葡萄第一村”。同时,朱子讲学地焕发新气象,葡萄节每年吸引成千上万名游客,考亭村成为百姓富生态美的葡萄村。


考亭村正是闽北农村脱胎换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平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科技特派员广泛宣传和普及实用技术、科学知识,在农村举办各类培训12.8万场,参训农民675万人次。“科技特派员等下派干部活跃在闽北大地上,是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他们涵养了向上向善的精神土壤,成为农村善治的牵引力,使昔日许多上访村、治安混乱村改变了面貌。到目前,全市创建全国文明村镇9个、省级文明村镇56个,科特派等下派干部功不可没。”市文明办负责人说,科特派等队伍到了农村,有效引导各种资源和工作重点重新移向农村,改变了传统的蜻蜓点水支农方式,同时又高位嫁接,吸取城市文明中优秀成果,二者共同发力,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传播现代文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