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人才“港湾计划”:科技创新人才专栏(四)
2018-08-16 09:26:57   来源:泉州科技   评论:0 点击:

李瑞峰:研发工业机器人 助力“泉州制造2025”


■人物名片:

泉州市第一层次人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专业领域:机器人技术

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


机器人是高端制造业的基础装备,也是人类社会的生活服务设施,随着我国工业市场的高速发展,称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的工业机器人开始在诸多领域大显身手。


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在院长李瑞峰的带领下,加快工业机器人产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及应用,助力泉州传统产业转变提升,推动制造业的升级与优化。


每个人的童年时代都有一个关于机器人的神奇想象,它或所向披靡,无所不能;或可以不知疲倦的生产工作,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一个梦想,同样萌生于李瑞峰的心中。高考填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哈工大机械自动化专业。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机器人的研制工作刚刚起步。对李瑞峰来讲,从对机器人的简单认识到真正参与研究,是一段开荒拓野的艰难路程。


1995年,李瑞峰与一汽焊接总装厂合作,研发两台机器人。实验时的每一个数据,每一次操作,李瑞峰都反复核对,力求无误。“那时候没经验,越是担心,反而就越容易出错。”李瑞峰说,点焊机器人运行的第二天,机器人的前臂出现了裂痕。一旦发生事故,不仅将影响下一步的生产作业,也会为后期汽车的使用带来安全隐患。


为防止事故的发生,李瑞峰即刻叫停生产,连夜看图纸、计算数据。然而在理论上,数据没有任何问题,制作过程也是严格依照数据参数完成,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在仔细观察机器人的过程中,李瑞峰忽然发现,机器人手臂衔接处的焊缝被打磨掉了。原来,工人为了让机器人外表更加美观,自作主张磨掉了凸起的焊缝,而恰恰是这一举动,导致机器人手臂的连接强度出现问题。


这件事对李瑞峰的影响很大,“这种工艺细节是没有数据参数的,更不会体现在图纸设计上。但就是这样微乎其微的失误,却差点造成重大事故。所以在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此后,每次研发新产品,无论前期的设计、优化,还是生产制作过程,李瑞峰无不把细节做到极致。


如今,身为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的李瑞峰,带领着一批教授学者,以“创新科技 智造未来”为发展理念,依托哈工大的技术支撑,不断研发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工程技术,做到自动化装备及智能技术产品和工程项目兼顾。同时,李瑞峰还积极跟进国际机器人及自动化领域的最新发展态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系列关键技术研究进行研发,全力构建立足泉州、辐射福建的技术创新平台、人才培育平台、产业投资与科技孵化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郭镇义:创新是打破产品同质化的“金钥匙”


■人物名片:

泉州市第二层次人才

专业领域:超硬材料及制品

福建万龙金刚石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3年,郭镇义创建福建万龙金刚石工具有限公司,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逐步将其发展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并始终把技术创新当作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万龙”牌金刚石锯齿节块、圆锯片、绳锯、砂锯等金刚石制品享誉国内外市场,远销欧洲、南亚、中东等地区,2017年纳税超千万元。


在创业的过程中,郭镇义深切体会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他说:“创新是蓝海战略,会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不创新是红海战略,只能是同行互相杀价拼个你死我活。”


公司创立之初,郭镇义便引进两名技术人员,悉心栽培并阶段性增发“干股”比例,使其成为公司核心骨干。同时,企业还相继出台了员工购置车辆补助、购房补助、“外来工子女寒暑假班”和就学补贴、探亲旅程费报销、家属免费旅游等一系列留才留心的规定。


据了解,万龙公司每年都在销售额当中拿出一定比例的金额,投入在研发上。“只要是有市场潜力的东西,我都会不惜一切代价投入研发。此外,我们还广泛跟高校合作开发新项目。”郭镇义说。


时至今日,万龙公司在郭镇义的带领下,通过坚持不懈的创新结下了累累硕果。他及企业的技术骨干不仅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被授予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技能大师、优秀人才、高层次人才等省、市、行业各类荣誉称号,真正打造了“企业人才高地”。


人才团队


智能计算与工业大数据研究团队:用大数据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团队带头人:陈豪

■研究方向:工业大数据挖掘和分析,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非线性、时变系统建模与分析。

■研究项目:基于工业大数据的制造业生产过程优化关键技术研究



陈豪(前排左三)与他的科研团队(资料图片) 


陈豪博士现为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智能计算与工业大数据研究团队带头人。


“团队依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大数据分析平台,重点布局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物流等领域。”陈豪介绍,工业大数据蕴含了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巨大的市场机会,但是其分析和挖掘工作也存在数据量大、类型复杂、内容变化快等挑战。以泉州的石化工业为例,不同企业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存在差异,人为的经验越来越难以满足生产过程优化的需求。如果运用工业大数据挖掘、采集和处理石化生产过程中的海量数据,在探究生产过程变量、操作工艺、安全预警等参量的综合关系后,就可以探索、制定出一套生产过程优化方案,帮助企业强化生产安全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节能减排。


目前,该团队已搭建好工业大数据分析平台,其具有海量数据储存、处理、可视化,以及数据分析报告实时导出等功能,汇集了超算、云计算、空间信息、移动互联网四位一体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制造企业将海量生产数据上传到平台,团队对这些数据进行清洗、挖掘、补充以及分析后,将向企业提供运营、生产、销售等环节上的优化建议,帮助企业制定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方案,从而有效降低企业对资源的配置成本,实现生产过程的高效运转。”陈豪介绍。


展望未来,陈豪信心满满。他表示,团队还将继续在人才队伍聚集、创新平台搭建上下功夫,推动大数据与高端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为泉州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扫除技术障碍、提供智力支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