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科技局关于印发《2023年科技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思路》的通知
2024-04-18 06:00:00   来源:南平市人民政府   评论:0 点击:

  • 全真版
  • 文字版
  • 各县(市、区)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局机关各科室、直属各单位:

    现将《2023年科技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思路》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总结经验,正视不足,整改提升,切实做好2024年各项工作。

    南平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4月17日


    (此件主动公开)


    南平市科学技术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思路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科技厅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和市委“五增”工作目标,聚焦“五个一”特色优势产业,在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全力打造创新平台、着力转化科技成果和深化科特派制度等中心工作上聚力发力,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3年工作成效

    (一)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深化。依托首个全国骨干科特派培训基地,承办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特派团长培训班、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和2023年原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等重点帮扶地区科技人员培训班等国家级、省级培训班5期,均取得圆满成功。其中,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特派团长培训班主办方专函予以肯定,学员测评满意度达100%。推动“科特贷”产品迭代创新,在“政银担-科特贷”“科特e贷”等产品基础上,创新推出“科特兴贷”专项金融产品,与邮储银行合作在三年内支持不少于30亿元的“科特贷”金融产品,与人保财险合作推出科技特派员研发费用损失保险和政府救助保险,为科技特派员及其领办、创办或帮扶企业实施的科技项目提供总保额3.7亿元保障,科技特派员及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更加有力,全年“科特贷”合作银行累计为300余家企业放贷6.97亿元,同比增长77%。发挥科特派示范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入遴选打造建阳仁山村山溪葡萄专业合作社科特派示范基地等一批科特派示范基地、产业示范带,引导发动农民积极参与,提升乡村产业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已建设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82个。常态化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宣传报道,《服务升级,一“派”好景——南平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科特派制度和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获省政府网站转载,《南平市持续深化科特派制度 打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信息被省政府《今日要讯》专刊录用,开发《科特派是什么派》新媒体账号代运营项目,宣传展示科技特派员形象,2023年共发布101条短视频,平台总曝光量达到1000余万。国家科技特派员服务标准发布实施。

    (二)创新驱动活力逐步迸发。着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科技创新梯度培育体系,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行动,建立全市科技型企业培育库,组建高企培育辅导、研发费用归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科技金融等科技创新服务专班,全方位摸清企业在创新发展方面的需求,强化分类施策和靶向服务,采用集中辅导培训、政策宣讲与深入企业现场精准服务相结合等方式,努力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充分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全市完成两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共推荐福建巨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105家,同比增长23.5%,创历史新高;南平华田机械工业有限公司等231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南平华孚电器有限公司等29家企业入选省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库,研发投入增长13.9%。

    (三)科技创新支撑更加有力。紧紧围绕我市茶、竹、鸡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梳理市级共性技术需求21项,推进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征集省级“揭榜挂帅”技术需求15项,其中“白羽肉鸡低深度重测序基因分析技术项目”有望获得省上立项,实现省级“揭榜挂帅”项目零的突破。引入中茶所陈宗懋院士、江南大学陈坚院士、华侨大学蒋剑春院士、中国水稻所胡培松院士、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等专家团队组建科特派院士(专家)工作站13家,中国林科院木材研究所张伟研究员在升升木业成立“张伟研究员工作室”,山东农科院与吉翔牧业共建福建(吉翔)奶牛产业技术研究院。2023年统筹科特派专项、“才聚武夷”经费、科技创新专项等各类资金,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资金5352.84万元,其中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20项,补助资金3009万元。236家次企业获得省、市研发投入补助1816.19万元;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资金2775万元,同比增长74%。科技项目的支撑作用成效凸显,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推荐7项,立项6项,立项率达85%,居全省前列。德农星创天地等5个2023年度省级星创天地后补助项目、竹木工业智能关键技术与数字建设融合产业化项目等18个科特派后补助项目分别获省科技厅支持,数量和资金均居全省第一。

    (四)创新载体建设平稳有序。结合我市产业现状和优势特色,提前谋划布局一批省市创新载体,聚焦全市产业创新链缺少环节,引导支持全市行业龙头企业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大院大所大学开展合作,重点在茶业、水稻种质资源、微生物兽药、笋竹工业等领域加强合作,加快打造一批闽北产业发展需要的重点实验室、新型研究机构、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着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科技公共服务供给更加有力,创新链和产业链实现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海源新材料、博瑞医学、圣维科技),省级重点实验室9家,省级科技孵化器3家,省级以上星创天地35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众创空间21家,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3家(邵武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瓯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武夷山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同时,积极打造南平绿色产业创新平台,着力打通产业与要素资源的快速连接通道,破解“企业找不到专家、成果找不到转化”的难题,实现科特派制度向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支撑的“四链融合”新模式跃迁。目前,线上平台已具备“搜专家”“找技术”“配资金”等功能,并已完成竹产业、水产业、氟新材料、白羽肉鸡、小电池和ES纤维等8张产业图谱绘制,投入试运营。

    (五)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凸显。加强对外交流,先后组织推荐创新企业参加第4届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第7届海南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和第25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制定《南平市2023年度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奖补方案》,对2023年度南平市技术合同成交额排名前10的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予以每家5万元奖励。推动武夷学院开展福建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工作,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的改革,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促进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截至目前,南平市技术合同成交额2.5亿元,同比上年度增长95.4%。依托武夷山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围绕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推荐武夷学院、武夷山国有林场申报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武夷山市成功入选科技部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二、2024年工作思路

    (一)在助力乡村振兴上再深化。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拓宽多元人才导入渠道,加大非公力量选派比例,推动选任选派从一产服务向二、三产延伸,从单一科技服务向综合服务拓展,从节点服务向全链条服务拓展,实现科特派全领域覆盖,选派市级以上科技特派员团队100个、1000人以上,全力打造科技特派员全产业链服务新格局。聚焦打造服务全国的高水平学习交流平台目标,持续打响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基地教育品牌,加强市县联动,结合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统筹打造20个以上有产业规模、有地域特色、有模式创新的科特派现场教学点。加强与国家、省科技部门对接,持续承办高质量、高水平科特派培训班。加快推动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会建立,进一步丰富科特派理论内涵,提升理论教学水平。积极筹办第三届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科技成果对接会,推动科特派“有的”和老百姓“要的”精准对接,遴选一批“土特产”项目予以支持,着力以科技助力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本地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富民产业,提升乡村产业水平,促进农民增收。

    (二)在提升创新能力上再发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坚持以企业研发投入带动创新主体培育,加快兑现企业研发投入分段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强化精准服务和业务培训,推进企业研发投入归集入统专项培训全覆盖。充分发挥研发与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优势,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行动,持续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引导和挖掘符合条件的企业“应评尽评”,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着力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致力打造企业创新转型策源地。力争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30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突破150家,完成200家以上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较上年保持增长。紧盯“揭榜挂帅”“产学研协同创新”“区域科技发展”等科技项目投向,靶向支持和服务重点科技企业,强化科技项目对企业创新的支撑,力争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不少于100个。持续发挥“科特贷”对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的效能,探索运用“技术流”专属评价体系,使用打分卡模式,从知识产权、研发投入、研发团队、产学研情况等多个维度定量评价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科技企业提供全面画像、精准授信的融资服务,助力企业将技术“软实力”转化为可融资“硬实力”。

    (三)在打造创新载体上再升级。加快完善绿色产业创新平台功能,推动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在完成茶、竹、水等8条产业创新链图谱绘制的基础上,探索平台市场化应用,针对不同需求,为不同应用主体提供个性化、特色化定制服务。充分发挥平台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功能,聚焦产业创新链缺少环节,找准制约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堵点,通过现有企业服务和招商引资,着力“强链、补链、固链、拓链”,推进成果转化。聚焦本地优势产业服务,推进企业人才需求链与供给链的有效对接,推动与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华侨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破解企业高端智力缺乏难题。开展企业资本运作、股权融资等投资服务,推动银行以“技术流”为贷款标准开发科技贷产品,为科技企业提供长期、稳定、低息的信贷资金服务。聚焦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科特派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载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