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C产业能否走出围城
2017-06-10 00:00:00   来源:医药界   评论:0 点击:

多年来,国内外维生素C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我国维生素C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生产和销售大国,在全球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多年来我国维生素C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市场竞争激烈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维生素C产业历经数次价格大战,行业无序竞争使得产业陷入“维生素C价格上升-生产企业扩产投产-供需平衡被打破-价格快速回落-企业被迫减产或退出-供需重新平衡”的怪圈。

2009年,国际市场需求旺盛,维生素C价格再度高企,我国出口价格达到每公斤左右11美元,维生素C出口数量猛增,生产企业利润丰厚,这也刺激了众多企业纷纷扩大规模,改进工艺。同时,有一些新企业转产或新建维生素C生产线。当时,全国有6~7家企业上马维生素C项目,导致我国维生素C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再度造成行业产能过剩,出口价格又一次大幅下滑,到2013年平均出口价格已经降到每公斤3.46美元,降幅达到70%多。

市场极度疲软使国外客户、中间商手中囤了大量货品,市场上却无人问津,生产企业效益大幅下滑,有的处于亏损状况,部分企业被迫停产。近年来,维生素C出口价格仍在低位徘徊,2015年我国维生素C平均出口价格为每公斤3.51美元,2016年平均出口价格为每公斤3.28美元。

现在全球维生素C市场每年总消耗量约为18万吨左右,我国维生素C的生产能力已达到20万吨左右,产量达到15万吨左右,出口量13万吨左右,约占全球市场贸易量的90%左右。现在,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维生素C世界工厂。我国维生素C产能主要集中在“五大巨头”,即东北制药2.5万吨,华北制药2.5万吨,石家庄制药3.5万吨,山东鲁维3万吨,江苏江山2万吨。这5大企业占据90%的国内市场份额及7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

长期以来,我国维生素C主要依靠出口,产品出口依赖度达80%以上,因此市场风险性也非常大,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达白热化。几次维生素C的市场大战,根本原因在于生产企业盲目扩产,产能过剩,国内各企业间大打价格战,出口价格呈现毫无底线的下跌,这不仅使企业损失惨重,也严重危害了我国维生素C产业的健康发展。

刚性需求强烈

维生素C主要应用于医药、保健品、饲料以及食品添加剂等领域。从需求结构上看,食品和医药保健品占维生素C消费的90%多,饲料是7%左右,化妆品为1%左右。维生素C主要以人用为主,属于生活必需品,所以刚性需求的特性十分显著,周期性不强。

长期以来,全球维生素C的市场增速保持在3%~5%的水平,即便是遇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维生素C的需求也几乎不受影响。现在全世界有70多亿人口,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今后国内外市场对维生素C的需求还会持续稳定增长。

维生素C临床应用广泛、应用量非常大,它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都被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维生素C也是第一批进入我国非处方药目录的品种,现在涉及维生素C的OTC药品就有片剂、咀嚼片、泡腾片、颗粒剂等。维生素C注射剂和口服常释剂型已被列入《国家基本医疗及工伤保险药品目录》,为甲类及乙类产品。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维生素C在我国医院的用药普及率已达到100%。目前,我国有几百家维生素C生产企业,每年生产的维生素C制剂数量高达千亿多片(粒)。

维生素C也是复合维生素等产品的成分之一。这些产品的销售量很大,尤其是复合维生素产品,作为医药保健产品和非处方药物,已走进千家万户,全国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今后在14亿人口(其中有2亿多老年人)的中国市场中,销售还会不断上升。

产业具有优势

长期残酷的市场竞争历炼了中国维生素C生产企业,可以说,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竞争打造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称雄的实力。

目前,我国维生素C已经具有绝对的全球市场竞争优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成本低廉、产业集中度高、生产技术先进、装置规模大、竞争能力强、市场份额高、拥有国际市场话语权等。

国际客户在矛盾中选择中国产维生素C,他们基于对产品质量、价格、工艺、保障等方面的关注,以前是优先选择欧洲供应商,同时根据市场变化在观察、寻找新的供应商,价廉质优的中国产维生素C就是这样一步步成长壮大起来的。

我国维生素C的产能已经占全球的90%左右,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已不再生产维生素C,转而从中国进口。我国维生素C大部分出口到北美、欧洲等地,占出口总数的60%~70%,已牢牢占据欧美大部分市场。多年来,位列我国维生素C出口前10位国家中,有7~8个是欧美发达国家,河北、山东、江苏、辽宁是我国维生素C出口大省,出口量占全国近90%。

恶性竞争何时休

维生素C市场的数次恶性竞争对行业和企业造成极大伤害,每次大战,业内人士均大声呼吁要加大调控力度,政府有关部门也数次进行调控。

早在1997年11月,为了整顿维生素C出口经营秩序,实现出口的规模化经营,提高我国维生素C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国家医药管理局曾下达《关于加强维生素C生产、出口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依照该通知,1998年1月开始对新建维生素C生产企业采取严格限制政策,对已开工的维生素C生产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该通知还正式将“出口总量”“配额分配原则”等纳入研究视野,称要完善出口配额的分配办法,严格控制维生素C生产规模。

2006年,维生素C产业开始被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列入《禁止用地项目目录》。不过,该目录只是将维生素C列入了限制类,并未能彻底遏制住维生素C产业的盲目投资。

现在看来,多次调控的效果并不理想。近20年来,我国维生素C产能快速增长的势头如脱缰野马,无法控制。1997年,全国维生素C产能为3万吨,到2002年产能达到6万吨,2010年产能增长到16万吨,目前产能已达到20万吨,比20年前增加了近7倍。低水平产能重复建设加剧了市场竞争,不但浪费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企业疲于应对价格竞争,也无暇分心长远发展。

市场调控困难

据了解,医药企业新建维C项目的程序是,企业申报项目后报地方有关部门,拿到批文后,如果是按照原料药申报,则按照《药品管理法》规定,必须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药品批准文号后方可生产。如果拿不到药品批准文号,这些企业就使用其他变通方法。

按照产品用途划分,维生素C除用做原料药生产药品,还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和饲料添加剂等领域。作为药品,生产维生素C由国家食药监总局发证。如果作为饲料添加剂生产,则由农业部发放相关证件。作为食品添加剂,颁证单位又换成了国家质检总局。

由于“证出多门”,一些企业在新上维生素C项目过程中,绕开了国家严格控制的药品批准文号,转而申请饲料与食品添加剂文号来获得生产资格。据CFDA网站显示,目前我国有维生素C药品生产批准文号2400多个,持有原料药生产批文的企业15家。此外,还有一些厂家生产维生素C作为食品及饲料添加剂用,市场调控监督十分困难。

据分析,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维生素C产业还不能完全走出恶性竞争的怪圈,今后还有可能爆发几轮价格大战。目前,我国各大维生素C生产企业均为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有多年生产历史,规模大,技术优。对于维生素C这种刚需十足、出口热销的“万年青”产品,仍然会有新的企业为之动心,加入到生产行列。有人将该产业比喻成新型“围城”,外面的企业想进来,但是里面的企业不想出去。今后,我国维生素C产业向何处去,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

相关

维C供求失衡或结束

帝斯曼公司日前表示,随着中国政府对污染严重的工厂继续采取环境清理行动,维生素C供过于求的状况可能会很快结束。这家荷兰供应商表示,随着中国推行严格的污染执法措施,市场对其维生素C产品的需求正在上升。

当前,中国正在致力于提高环境标准,解决城市烟雾污染问题。环境整治的核心就是要限制工厂排放有害颗粒,这些有害颗粒造成了空气污染。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政府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根据这项方案计划,该地区众多维生素C生产厂家在对煤炭的使用面临限制。一些化学品和药品厂商已经被告知要限制产量。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90%以上的维生素C供应量来自于中国。帝斯曼全球产品经理Dennis Rijnders对媒体说:“我们明显地看到,市场对我们生产的维生素C的需求在增加。我们还看到,市场价格在上涨,这是最终给帝斯曼带来好处的第二个要素。”

帝斯曼在中国靖江市设立了维生素C生产基地。Rijnders表示,帝斯曼的生产将不会受到中国环境整治的影响,因为它在可持续发展上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姿态”,并且对靖江基地以及位于苏格兰的基地进行投资,使它们满足合规性目标。

他说:“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维生素C客户需要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风险持非常谨慎的态度。”Rijnders相信,在未来5年里,由于中国的环境整治行动,维生素C不会再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预计这种情况不会在未来几年中发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