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制造看中国制造的强国之路
2017-10-26 00:00:00   来源:中国再制造   评论:0 点击:

中国作为一个市场广阔的制造业大国,发展空间和发展路径与日本 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制造有自己的轨迹,但我们应当从“日本制造”目前出现的小小“弯路”中吸取教训,更加明晰在走向现代化征程中,“中国制造”从“大”到“强”应该走什么路。

智库观点

■胡敏

跻身世界500强的日本第三大钢铁联合企业——日本神户制钢所,近来被曝光长年篡改铝、铜等制品强度和尺寸等数据的事件连续发酵。这对于近年来连续走“背”字的日本制造企业来说又是重拳一击,整个“日本制造”曾有的光环也蒙上了一层新的阴影。

这几年,东芝“断臂”、夏普“卖身”、三菱造假、高田破产,松下、夏普、索尼等企业陷入亏损、变卖身家的泥潭。日本名企纷纷走下神坛,甚至有言“日本制造大溃败”的说法也见诸报端。从20世纪80年代日本电子产品、日本汽车开始在世界风靡,到今天许多日本制造企业却“鲜花凋零”,在唏嘘之余,人们需要问的是这究竟为什么?特别是当今“中国制造”开始风靡全球之际,乐观的中国企业该怎样未雨绸缪而防患于未然?

今天的日本经济的确背负着不小的挑战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大的经济环境来看,日本企业和“日本制造”辉煌不再,是与日本经济近几十年来一直低迷的状况相伴相生的。除了“走马灯”式的日本政府常态性更替对可持续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稳定执行造成不利影响的政治原因之外,近些年日本屡遭地震、核泄漏、洪水等自然灾害,对其制造产业和企业生产链条也造成了很大冲击。还有,上世纪末日元升值和欧美国 家对日的贸易壁垒使得出口导向型的日本经济形成出口市场重压,一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重要因素。当然,近十年来,中国、韩国 和东南亚地区制造企业不断崛起,日本制造的比较优势大为衰减,也根本阻断了日本制造的出口市场。

若作更深层次的分析,战后日本创造的经济奇迹,得益于有效的产业政策扶持、市场化的企业精耕细作的内生发展动力以及涌现出的一批创业型企业家。但今天的日本经济的确背负着不小的挑战。

一是人口的老龄化态势,不仅使得国内消费需求严重不足,还大大增加了企业员工成本,曾经为日本企业津津乐道的员工年功序列制给大型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压力。

二是为“日本制造”所骄傲的精细、严谨的“工匠精神”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性路径依赖”。比如,为日本制造创造美誉的家电和电机企业在技术变革的重要转型期,没有更快地跟上网络技术变革的步伐,像日本的电视机,由于过于强调技术领先,并过于追求完美,因此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价格在国际市场失去了竞争优势 ,加上开拓新兴市场 步伐缓慢,因此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被中韩企业频频追赶,呈现连战 连输的困局。

三是战后以奋斗精神和市场开拓精神著称的日本企业家群雄崛起的局面,在当今日本年青一代企业家中似乎难以见到。不少日本企业研究人士感叹,当今的日本企业家已经不是创业一族,大部分公司职员为生计和晋升按部就班地递进,更多地成为“调和型”经营者,“求稳”和“固步自封”成为他们的最大特点,也成了企业发展的最大掣肘。当然其背后还有日本文化深层次的因素影响。

四是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后起的追赶型国家,大家都在世界市场平台上竞争,想以一国的产业或产品主导世界消费市场的格局也已不复存在了。尤其是按照产业转移规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韩国等制造业的崛起,分食制造业中低端市场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从“日本制造”目前出现的小小“弯路”中吸取教训

当然,说日本制造大溃败,或者简单地唱衰“日本制造”,却也夸大其词,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必须辩证分析、全面透视。应该说,“日本制造”在当今还是具有足够强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就以几个数据来看,截至2016年,日本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为7993.99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日本人均制造业的出口值为5521.02美元,位居世界第四;日本工业化程度以37.04%位居世界第四;日本出口质量以85.69%位居世界第二;日本对国际制造业的影响以14.13%位居第二;日本对世界贸易的影响力以6.53%位居世界第三。

另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 DO)发布的各国工业竞争力报告来看,新世纪以来,日本在全球制造业领域仍然稳坐头把交椅。该报告从制造业人均生产值、出口产品质量、影响力等各个方面对135个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估,最终认定日本为最具有制造业竞争力的国家。紧随其后的是德国 、美国、韩国,中国位列第七。在技术导向产业、高档耐用品领域以及在相关领域内对关键技术的掌控,日本制造的地位和世界影响力仍是难以撼动的,比如在技术研发能力上,日本无论是总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还是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都是世界第一;日本的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的80%以上,这是日本科技能够称霸全球的原因。而且,许多日本大企业已经实现了全球化布局,已连续20年位居世界最大海外净资产国,其在海外资产高达国内GDP的两倍以上,在全球市场的渗透力是坚不可摧的。

中国作为一个市场广阔的制造业大国,发展空间和发展路径与日本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制造有自己的轨迹,但我们应当从“日本制造”目前出现的小小“弯路”中吸取教训,更加明晰在走向现代化征程中,“中国制造”从“大”到“强”应该走什么路。

推进“中国制造”由“大”转向“强”、由数量转向质量

党的十九大 报告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成为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选择。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和落脚点,就是充分发展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此,我们既要吸收像“日本制造”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也要避免其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后工业化时代实现“弯道超车”甚至在发展方式上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不能非此即彼。尤其是我国制造业总体上看是“大而不强”的今天,“中国制造”要取信于世界,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二是要通过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来增强中国制造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中国制造不可能永远处于产业和市场的中低端、单纯靠广博的市场换取微薄的利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另一方面,要通过构筑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降低综合运营成本。

三是从教育现代化入手,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制造业大军,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全制造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和装备制造业投资继续快速增长,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14.2个百分点,但在看到投资结构优化的同时,也要高度关注整个制造业投资增长在逐步下滑,特别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民间投资下滑过快。我们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的市场营商环境,让更多的企业主体感到投资“中国制造”有希望,自觉推进“中国制造”由“大”转向“强”、由数量转向质量。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彭双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