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成为地方发展主旋律
2022-03-01 15:08:39   来源:中国循环经济协会   评论:0 点击:

刚刚闭幕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异彩纷呈,绿色低碳成为本届冬奥会的一大亮点。而在此前陆续落幕的省级地方两会上,“双碳”目标、绿色低碳发展同样备受关注,成为多地2022年工作重点。

加快清洁能源布局建设

“十三五”期间,我国绿色发展成效逐步显现,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下降到56%左右,清洁能源比重上升至25.3%,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首位,其中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同比增长1.6倍,占世界销售量的一半以上,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表述中,不少地区均提出具体举措,多地发力风光发电、储能氢能等新能源领域。

浙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2年将攻坚突破三门核电二期等重大项目。狠抓百个千亿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启动700万千瓦清洁火电、100万千瓦新型储能项目开工建设,新增风光电装机400万千瓦以上,积极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黑龙江提出加快推进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设和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装机比重超过40%。内蒙古更是以大篇幅提出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加快蒙东、蒙西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和抽水蓄能电站、新型储能设施建设,加快沙漠、戈壁地带大规模新能源开发规划布局;壮大风光氢储产业集群,建设安全、灵活、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新增新能源并网规模2000万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40%以上;积极筹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运维服务业,集中建设千亿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氢能装备、储能设备产业基地。

2月15日,宝钢湛江钢铁零碳示范工厂百万吨级氢基竖炉工程正式开工,投产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以上,是助力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和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具体行动,对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钢铁新生态绿色化、促进区域清洁能源优化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风光无限”的清洁能源,正成为各地绿色发展的一张崭新名片。

开启现代煤化工产业减碳之路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仍将离不开煤炭。随着“双碳”路径逐渐明晰,煤炭消费比重下降,煤化工产业作为煤炭行业一直以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再次被提上议程,相关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对此多有涉及。

煤炭大省陕西提出,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加快煤电机组节煤减排改造,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油气、煤炭等资源储量丰富的新疆如何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禀赋、提升经济发展优势,成为今年自治区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更为具体: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油气产量保持稳步增长,加快延伸石油石化产业链,持续做好“减油增化”,推进现代煤化工项目建设,推动铝、铜等有色金属进一步提高就地转化率,中石油塔里木60万吨乙烷制乙烯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投产。

现代煤化工作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最优路径,一方面,可以缓解因富煤缺油缺气给我国能源安全带来的挑战,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另一方面,与传统方式相比,可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煤炭转化效率和产品经济价值。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依托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我国初步建成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宁夏宁东、新疆准东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产业集聚加快、园区化格局初步形成。

现代煤化工以煤为主要原料,生产过程用能强度高,排碳总量大。“十四五”期间,在国家实施“双碳”战略的背景下,煤化工产业还将面临更大的碳减排阻力。因此,煤化工企业面临的将是智能化、数字化的蜕变过程。

“十四五”时期是现代煤化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以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绿色化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国际油气价格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持续增加,生态环保约束也更加强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能力显著增强,现代煤化工产业必须走上清洁、高效、绿色、低碳的发展之路。

绿色金融更有作为

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金融在服务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各地越来越重视绿色金融的发展,绿色金融出现在今年众多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比如, 广州提出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数字普惠金融,推广供应链金融试点;江西提出创新绿色金融发展机制;江苏提出深化金融改革,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湖南提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其中就包括了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

翻开各省市陆续发布的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绿色金融同样成为新关键词。例如,作为西部大开发重要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联结点的重庆,把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中心。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激活绿色金融市场、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广东、浙江将绿色信贷数据列入了“金融改革发展主要预期性指标表”:广东省规划将于2025年实现绿色信贷余额3万亿元,较2020年增加两万亿元;浙江省要求到2025年,绿色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不低于10%。

事实上,绿色金融在我国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2005年就已起步。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首次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党的十九大和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将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和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确定为国家战略。经过10多年的发展,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

人民银行于去年11月创设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发放进入落地阶段,今年以来,包括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信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陆续披露了获得人民银行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情况。在多种政策催化下,今年绿色金融发展呈现“多点开花”局面,投融资热度持续升温。

Wind数据显示,2022年1月份各地共发行绿色债券56只,共计规模达880.63亿元,而2021年1月份发行绿色债券12只,共计67.3亿元,可以看出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激增。作为债券市场的重要品种,绿色债券在助力“双碳”目标中的作用将愈发凸显。

业内专家表示,为实现我国“十四五”环境治理目标和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目标,预计每年需3万亿元到4万亿元的绿色投资,其中仅10%至15%可由政府财政支出覆盖,绿色金融有着巨大的扩容发展空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