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发展中的氟硅行业如何行稳致远?
2022-11-28 10:04:38   来源: 氟化工有机硅 CAFSI   评论:0 点击:

  2021年,我国25家氟化工上市公司营业收入达1958亿元,同比增长54%,利润231亿元,同比增长1.45倍;22家有机硅上市公司的营收2067亿元,同比增长46.91%,利润295亿元,同比增长3.4倍。我国氟硅材料产能、产量、消费量均超过全球的50%,且发展形势向好。11月17日在衢州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氟硅行业绿色发展大会上,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曹先军用一串数字赢得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


“我国已成当之无愧的氟硅材料制造大国,且氟硅行业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必须认识到,行业在企业安全、环保、社会责任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曹先军在掌声中抛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确保行业发展行稳致远?


一句提醒:警惕新材新污染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林军提醒与会代表,新材料、新功能也可能带来新污染。


“氟硅是一个新材料、新产品较为集中的行业领域,盲目扩张生产和使用的范围很有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环境风险。”林军呼吁行业企业,不要只聚焦于新材料的产品功能,更要关注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属性,在优化产品性能的同时,不断向环保、健康的方向迭代。


林军同时透露,生态环境部即将依据国务院办公厅今年5月发布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开展“筛—评—控”等多项整治措施,部分含氟产品后续可能会被列入新污染物名单,甚至被限制、限排、禁止。“对有毒有害物质加强监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低毒物质的替代使用,推动产业绿色升级。”他说。


会上,林军对《方案》作了解读。他将新污染物治理的核心理念总结为:以有效防范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为核心,遵循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理理念,统筹推进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理。据介绍,目前我国新污染物的治理对象主要分为新检测到的、新合成的、新排放的以及新发现有害的等4类。


  “如果行业企业高速发展的代价是失去良好的生态环境,那我们自以为创造价值的工作将毫无意义。我们对社会和人类的贡献将不仅仅是零,还很可能变为负数。”曹先军表示。


两份文件:解读学习助安全


安全是与会代表关注的另一焦点。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危险化学品研究所副所长多英全、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总工程师程长进分别对应急管理部等四部门今年6月联合印发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建设项目安全风险防控指南(试行)》,以及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业内简称为“30831”的《危险化学品企业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30871-2022)两份与氟硅行业安全生产息息相关的文件作了解读,以解决部分企业对文件理解有误、重视不足等问题。


《指南》中提到,对于涉及氟化等危险化工工艺的建设项目,要严格危险化学品生产建设项目审查,进行有关产品生产工艺全流程的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危险度在2级以上的生产车间(区域)同一时间现场操作人员应控制在3人以下,高危工艺装置的上下游配套装置应实现原料处理、反应工序、精馏精制和产品储存(包装)等全流程自动化。


多英全表示,《指南》中“危险化学品生产建设项目”使用的是广义上的概念,不仅指生产危化品的建设项目,还包括涉及危化品的所有“生产类型建设项目”,以氟硅行业为代表的精细化工建设项目也在管理范畴内。“但该规定强调的是生产方面,危化品储存、管道输送、勘探和开采方面的建设项目不适用。”他补充说。


“一个有自我安全意识的企业,应该自觉使用相应规范。”程长进在解读《规范》时表示,相较于2014年旧版,《规范》正文全部属强制性条款。基于管控特殊作业大风险的原则和过往事故教训,增加了对特殊作业过程中风险辨识的要求及相应的安全措施,并要求对特级动火作业及受限空间作业进行连续监测、视频监控。条款的执行效力显著提升,将有效指导规范氟硅行业的安全发展。“标准只是最低的要求,企业应该基于风险去做安全管理。”程长进同时指出,“虽然今天讲的是‘30871’,但事故根源还是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不足。”


“我们的检维修作业环节存在很大的安全问题。”他举例说,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国内石油和化工行业共发生13起中毒和窒息事故,其中8起涉及检维修作业,10起涉及受限空间作业。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相较于国外,我国化工企业的动火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等特殊作业格外多?


“我们最近在开展产业转移专题检查工作时发现,许多企业都在不停地变更,进行工艺提升。”程长进表示,这有利于企业竞争生存,但大量的变更也会带来大量的特殊作业。同时,很多企业不重视系统整改,被动应付检查,不主动淘汰更换旧设备,检查中同类问题重复出现,导致特殊作业增加。


六条建议:拥抱“双碳”要抢先


  “双碳”话题作为近年热点,在此次会上也备受关注。与会专家表示,国家层面的“双碳”目标最终需要企业分担落实。如何将“双碳”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业界应未雨绸缪。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林成森提出了六条建议:一是抓住“双碳”投资机遇,布局新能源等相关行业;二是摸清自身碳排放“家底”,管控氟化气体、储备替代产品,建设企业能源统计计量体系;三是编制企业自己的碳达峰碳中和方案,设计长久可行的路径;四是增加对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的投资储备;五是积极参与政府的示范试点工作,占据改革中的主动地位;六是关注碳交易等多个市场变动,提前谋划考虑。


林成森还根据浙江省既有实践经验,对“双碳”实施的地方路径和行动进行了分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