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红色圣地的水电往事
2019-01-14 00:00:00   来源:中国工业电器网   评论:0 点击:

西柏坡:红色圣地的水电往事

在水电资源受限的情况下,西柏坡再次实事求是,吐故纳新,与革命老区光伏扶贫项目相结合,将“绿色”希望放到了中西部光照条件优良、面积广阔的山区。

文/宋炳茹

如果在延安与北京之间画一条直线,在中国一、二级地形阶梯间画一条曲线,它们的交叉点坐落着一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地方——西柏坡。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就希望寻找一处靠近华北平原的山区,交通比延安通畅,与全国各地联系方便,又进可攻、退可守,西柏坡正是这样一块天选之地。

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西柏坡,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进京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共中央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

这些成就的背后,一座水电站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建国后,电站附近又建起了国内第一座抽水蓄能电站,延续了一段红色圣地的水电往事。


发现平山团

1947年,国共决战在即,中共中央寻找新的落脚点,作为大决战的指挥部。毛泽东明确地说:“到白毛女的故乡平山县吧!”

毛泽东主席看中平山县,是因为这里既能满足当时战争之需,又可为未来发展留出空间。1938年,他在《新华日报》上读到了一篇写“平山团”英雄故事的通讯,发现那里有着很好的红色基因和群众基础,进可控京津冀,退可入太行山,正可虎踞龙盘,于是专门请来一位平山县的干部了解详情。在这位曹姓干部的描绘中,这里位于太行山东麓,冀晋交界处,东距石家庄仅40公里。东部为平原、丘陵;西部万山嵯峨,地势险要,绵延西部县境,有古长城断垣和多处关口,易守难攻,境内有滹沱、冶河两大河流,另有12条支流,沿河两岸宜麦宜稻,物产丰富,平山县人民勤劳淳朴,拥护共产党。

地利、人和俱备,天时也很快到来。抗日战争结束后,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坚实的群众基础,相距适中的村落分布,使平山中西部区域成为中央工委驻地的最佳选择,中共中央把原来在张家口一带的兵工厂迁到这里,并开始考虑大决战指挥部的具体落地点。

刘少奇和朱德负责选址任务。他们沿着富庶的滹沱河两岸上溯,很快看中了房屋都建筑在沿河一线、规模适中、村后有山、易于在空袭中疏散和隐蔽的西柏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