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能效提升:未来尚待开启
2019-01-14 00:00:00   来源:中国工业电器网   评论:0 点击:

在政策环境方面,我国有令许多国家称羡的制度设计,但建筑能效提升仍高度依赖行政手段,尚未转化为市场活力与自觉行动。

建筑能效提升:未来尚待开启

文/唐伟 吴鹏

房地产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有目共睹。但对于房地产及建筑行业来说,还存在一个蓝海,其市场空间远未被释放,那就是围绕建筑能源系统改善所进行的投资。降低建筑的能源强度、提升能效水平,无论对于新建建筑还是现有建筑而言,都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环境价值。本期数说能源将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对建筑领域的能耗水平、未来能耗降低的市场空间以及相关的政策体系进行梳理。


能耗强度不减,排放或已达峰

近年来,建筑能耗增长速度虽然未及人口和建筑面积,但依然占据了全球能源消费的主要比重。据IEA的相关报告显示,2017年,建筑建造及运营所涉及的终端能源消费约占全球能源总消费的36%,占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9%。相比2010年的水平,能源消耗总量增长了5%,远低于建筑面积17%的增长水平,这说明建筑领域的能效水平处于上升通道中。

从能源类型来看,电力消费增长速度最快,2010~2017年增长了15%,其次是可再生能源,2010~2017年增长了14%,天然气消费则增长了5%。相比较之下,燃煤呈现负增长,降低了8%。其他能源如石油和传统生物燃料的消费,则未出现显著变化。

分场景来看,能源消费量增长最快的分别是制冷和电气化设备使用,2010~2017年间分别增长了20%和18%,而由于电能替代的不断推进,传统化石能源的供热则降低了4%。供热和照明是对建筑能效提升贡献最大的因素,尤其是LED节能灯具以及热泵的使用,大大减少了这两个领域的能源消耗。

从建筑类型来看,居住类房屋能源消耗比重最大,占建筑总能耗的70%左右,其中人口和建筑面积则是居住类房屋能源消耗水平的主要解释因素;而对于非居住类建筑而言,建筑面积则是影响能耗水平的首要因素。

2015年以来,建筑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基本上趋于稳定,大约为每年95亿吨,占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总排放的比重也维持在28%左右。其中有70%属于间接排放,即在为建筑提供电力、热能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如果把建造过程也考虑进来的话,那么建筑领域的总排放量为110亿吨,占全球能源相关总排放的39%,这个比重自2016年以来也未发生显著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建筑领域的排放已经达峰。但相较全球减排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要实现国际能源署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建筑单位面积的能源强度,还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再降低30%。


投资规模可观,政策缺乏强制性

能效水平高、抗御能力强的建筑,其多重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如创造就业机会、减少空气污染以及提高生产力等等。例如,国际建筑研究院(International WELL Building)制定的“WELL建筑标准”中,就包括了优化室内日光条件这一内容,欧洲的相关量化研究则表明,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人的健康水平会比相反条件下高出一倍。因此,建筑能效提升,是蕴育巨大投资空间和就业机会的领域。

2017年,全球建筑能效方面的总支出金额为4230亿美元,同比增长4.1%,略高于建筑施工及改造投资的增长速度。其中与此相关的政府支出为670亿美元,由此撬动了6倍左右的总投资,主要形式则包括管理支出、税收减免、政府采购、政策性贷款等等。其占政府支出的比重,则因各个国家制度及政策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在各国针对建筑领域能效提升的政策层面,IEA衡量各国行动力的主要标准,是《巴黎协定》各缔约国所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简称NDC)。据IEA的数据显示,目前共有136个国家提交的NDC涉及到了建筑行业。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有69个国家实施了自愿或强制性的建筑法规,还有8个国家正在落实相关议程。这个数目相比2010年的54个有所增加,但仍有2/3的国家尚无建筑能源法规,并且现有法规的执行力度非常有限,很多尚停留于自愿执行的层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