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分子标志加速水稻抗虫品种之育成
2010-11-07 17:16:00   来源:生产力促进中心   评论:0 点击:

 

台湾“农委会”农业试验所历经多年之研究,已将野生稻抗褐飞虱基因利用杂交育种方法导入不抗虫栽培品种育成中间亲本,并用于改进良质米品种台农71号之褐飞虱抵抗性,有助于减少栽培时农药之施用量;也进一步以分子生物技术获得抗褐飞虱基因有关的分子标志,检测效果可达90%以上,有助于提高水稻抗褐飞虱的育种选拔效率。

飞虱类为水稻最重要之害虫,其具有繁殖力强、世代短、单食性、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生物特性。台湾地区有3种主要危害水稻的飞虱害虫,褐飞虱(俗名:稻虱、黑脚烟仔)是其中之一,尤其在二期作对水稻为害较严重,轻者引起植株黄化,影响稔实率;严重危害致使稻株于短期内迅速枯萎倒伏,导致局部或大面积株枯死,称之为“虱烧”,几乎全无产量;褐飞虱除了直接危害外,并可媒介传播水稻病害。近年来消费者对农药使用与环境安全意识提升,为了兼顾减少杀虫剂使用及保障农民收益,农业试验所不断改进水稻品种的褐飞虱抗性,并以现代化之分子生物技术标定抗褐飞虱基因,可应用在抗性品种选育。

农试所于1996年克服远缘杂交之困难,将野生稻种Oryza nivara具有抗褐飞虱的特性以杂交方法导入台农67号中,选育出近似栽培稻且抗褐飞虱之中间亲本852T034;农试所再利用852T034与台农71号(益全香米)杂交,经过10代培育,目前已建立199个稳定之系统(重组合自交系),部分系统在产量、质量或香味均与台农71号相近;且经抗虫性筛检与DNA分子标志分析,已获得与褐飞虱抗性基因相关性很高之分子标志,有助于提高育种选拔效率,加速水稻抗虫品种之育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