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期刊
Electronic Periodicals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子期刊 > 正文
人工饲料
来源: 期刊 期数:第202207期


人工饲料

周瑞良

行政院农委会水产试验所东港生技研究中心

台湾早期石斑养殖始于澎湖地区,在春末夏初水温回暖后,于海岸边岩礁区可捕捞到野生石斑苗,渔民把捕捞到的野生苗蓄养在池塘或内湾的简易网箱中,投予下杂鱼虾喂饲。由于好养、成长快,且肉鲜味美,消费者接受度佳以及价格好,可让养殖者收入丰厚。

1972年起,有人广收野生石斑苗,经蓄养后出售给澎湖当地养殖户,或售至台湾南部沿海地区海水鱼塭,以粗放或混养其它鱼虾方式养成。当时并没有石斑人工饲料,仍以下杂鱼虾投喂。

1980年起,随着石斑人工繁殖种苗开发成功,石斑逐渐进入较高密度的集约养殖,以西南部沿海地区咸水鱼塭养殖为主。当时养殖石斑所使用的饵料,通常是下杂鱼虾等生饵,或生饵和鳗鱼粉状配合饲料混合成的湿性饲料,以提高对石斑鱼的嗜口性和营养价值。

1.png 

石斑养殖池及投饵篮

 2.png

石斑用各型号饲料

随着台湾养殖产业的兴盛,饲料业也跟着蓬勃发展。于1995年间,引进膨化饲料机械和技术,产学界共同积极投入石斑专用人工配合饲料的开发,2004年就有饲料公司推出石斑专用人工饲料。

蛋白质需求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血液、酵素、荷尔蒙等生理物质的主要成分,也是决定饲料质量的重要因素。相关的研究始于1958年养殖鲑鱼对蛋白质需求的研究,后续研究发现不同成长阶段、饲养条件、水温、密度、其它营养成分比例、饲料中蛋白质质量等因素,都会影响鱼类蛋白质需求量,通常幼鱼的蛋白质需求量较养成阶段的中、大鱼高。

蛋白质由胺基酸所组成,质量好坏除新鲜度外,还要视必需胺基酸可消化利用的含量而定。尤其是离胺酸和甲硫胺酸在鱼、虾、贝粉等动物性原料中含量较高外,在其余大部分饲料原料中含量较少,而肉食性鱼类对这2种胺基酸的需求也较高,因此称为第一、第二限制胺基酸。与其说鱼类蛋白质需求量,不如说是胺基酸需求量。

蛋白质需求量除取决于饲料中的蛋白质品质外,还需看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与能量比。换句话说,如果饲料中含有过高的非蛋白质能量来源,如油脂、碳水化合物等,鱼类就会在未摄食足量胺基酸前饱足而停止摄食,造成生长迟缓、饲料效率差。

开发一个新品种人工配合饲料,通常会先探讨蛋白质需求量。一般以酪蛋白、鱼粉为蛋白源,配制不同梯度蛋白质含量的饲料进行成长饲育试验。依成长结果,以统计分析方法估算出蛋白需求量,再针对各必需胺基酸评估需求量,以掌握这物种真正的蛋白质需求,期能适切、适量提供蛋白源,以提高饲料效率,降低饲料成本。

以酪蛋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台湾最早人工繁殖成功的玛拉巴石斑幼鱼的最适成长粗蛋白质需求量约为48%,离胺酸需求量约为3.2%,甲硫胺酸需求量约为1.1%。目前养殖数量最多的点带石斑幼鱼的最适成长粗蛋白质需求量是4648%,老虎斑幼鱼的最适成长粗蛋白质需求量约为52%

饲料中的脂质

脂质是生物体内脂溶性化合物的总称,也是生物体结构的主成分之一。脂质的储存除了提供能量外,诸多生理代谢物质,如胆固醇、前列腺素、脂溶性维生素等的生合成、细胞膜流动、免疫功能等,都需要脂质和对应的脂肪酸参与才能正常运作。

鱼类对脂质的需求,因不同鱼种、不同成长阶段,以及成长环境温度、盐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虽然饲料中的油脂含量足够,但若必需的脂肪酸含量不能满足成长的基本需求,会导致成长低下、饲料效率下降、免疫力差、易罹疾病等现象。

以鱼油当油脂来源,玛拉巴石斑、点带石斑、老虎斑幼鱼最适成长的油脂需求量是68%

石斑鱼和其它脊椎动物相同,不具合成次亚麻油酸和亚麻油酸的能力,无法把十八碳脂肪酸转化为较长链不饱和的脂肪酸。因此饲料中必须含有或额外添加足够的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或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以维持正常代谢和成长。饲料中含有2%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就已满足基础需求。

此外,DHA/EPA比率大于1时对石斑鱼有促进成长的效果,显示同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DHA促进石斑鱼成长的效果优于EPA,而且DHA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中唯一可促进石斑鱼免疫功能,如白血球吞噬能力和T细胞增生的脂肪酸。

大豆蛋白的利用

黄豆粉中蛋白质的含量为3240%,油脂含量为1720%。榨取油脂脱壳后的脱壳豆粉的蛋白质含量高,约48%,且价格较鱼粉低廉,是水产饲料主要的植物性蛋白源。但缺点是限制胺基酸中的离胺酸含量约2.6%,甲硫胺酸含量约0.5%,与鱼粉相较都偏低。

鱼粉因产地、物种、季节不同所含营养成分差异大。质量较好的鱼粉中离胺酸含量约5.5%以上,甲硫胺酸含量约1.8%以上。而脱壳豆粉所含限制胺基酸不及鱼粉1/3,蛋白质量较低,但是可消化率高约82%。经榨油后熟化的脱壳豆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酸、大豆抗原等会抑制动物生长,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以及锌、铁等矿物质的吸收,造成肠道过敏下痢等抗营养因子低。因此在石斑饲料中,在限制胺基酸需求平衡下,对鱼粉取代率有2040%的空间,而不会影响成长和饲料效率。

脱壳豆粉经发酵处理,并无法提高限制胺基酸的含量,对鱼粉的取代性无法提高。但经发酵后的脱壳豆粉可提高消化率至88%以上,对饲料的可代谢能力有提升的效果。浓缩大豆蛋白的粗蛋白质含量约55%以上,精离大豆蛋白的粗蛋白质含量约80%以上,二者可消化率也高,可使用在鱼苗、越冬、后期肥育等蛋白质需求较高的阶段来替代鱼粉,以降低高蛋白需求饲料对鱼粉的依赖。

石斑人工配合饲料

石斑鱼的蛋白质需求高,在配制饲料时,鱼粉、脱壳豆粉等高蛋白质含量原料是首选,鱼粉使用量通常超过50%才能满足需求。配制时,以面粉当黏着剂,再配合适量维生素、矿物质预拌剂,佐以促摄食、促成长、促免疫等添加剂完成饲料组配。

鱼饲料制作多以挤压膨化造粒方式制作。依配方组成,以人工或自动化秤料系统秤取各种原物料从入料口入料,经筛除塑料带(袋)、铁线、木块等大型杂物后,送进一次混合桶使各原物料混合。经粉碎机粉碎,再经二次混合使它更均匀后,送至储料桶预备造粒。然后置预粉(混)料于调质器中,喷入水和水蒸气混合升温调质,再经造粒机螺旋转进器强力挤压通过模孔造粒,并经切刀断粒成形,送至干燥机干燥,利用覆油机包埋添加油脂后,经成品分袋包装车缝完成整个制程。

3.png 

饲料生产流程图

挤压造粒过程经高温(110-150℃)和高压(3-8 kg/cm2),在饲料挤压出模孔时,会瞬间释压而膨胀改变原物料组配。调节水、蒸气、温度和压力,则可制作出不同浮沉性粒状料。

石斑是群聚底栖性鱼类,饲料多以沉性饲料为主。由于制造过程经高温和高压处理而熟化、复合,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活性也会降低或不活化,因而可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

大多数的淀粉糊化后,具有强力的黏着性并扩散到其它物质的结构里。冷却后,淀粉会变回结晶体而产生紧密的结构,增加饲料的安定性。

4.png 

双轴挤压造粒机

5.png 

石斑用膏状饲料

6.png 

白身苗抢食膏状饲料

7.png 

饱食石斑鱼。(左)龙胆石斑(1公斤)、(中)点带石斑(3英寸苗)、(右)点带石斑(半斤)

石斑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较差,不影响成长的耐受范围低于20%。因此配制饲料时,在饲料成型和安定性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调降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有助于消化吸收。

高温高压也会造成饲料中非耐热物质的破坏流失,如维生素、益生菌等。改善之道可选用热稳定的磷酸态维生素C,和经包埋处理耐热型态的维生素,或把易受热破坏的添加物经油水乳化后,于覆油机后喷包埋。若使用真空覆油机可更容易完成后喷包埋,并能避免营养流失,节约原物料成本。

鱼苗人工饲料驯饵

石斑鱼繁殖多以轮虫、桡脚类、丰年虾等浮游生物为饵料。鱼苗成长到体长2.5公分左右时出售给中间育成场,这个体型的鱼苗身体色素斑尚未分化,呈半透明状,俗称“白身苗”。中间育成场把白身苗育成至2英寸(约5公分)以上,再出售给养成业者养成。

中间育成业者大多以下杂鱼虾喂饲,由于生饵病原带原性高,易发生疾病,因而常需投药治疗,长期用药对鱼苗免疫力的影响颇大。

养成业者购入长期用药而质量不佳的鱼苗,放养之后容易罹病,存活率低下。有鉴于此,水产试验所已开发软性膏状饲料,以新鲜鱼虾肉经胶化卫生处理,配合其它饲料原料和诱引剂调制成软性膏状饲料,经冷冻后有如细致的冻豆腐。这种饲料的水中安定性佳,诱食性强,可做为白身苗由活饵驯化摄食人工粒状饲料的驯化料,俗称“断奶料”。它的驯饵效果佳,可减少或避免使用生饵,大幅提升鱼苗质量。

熟化石斑人工完全配合饲料的营养均衡且安全卫生,使用方便,投喂管理容易,是石斑养殖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