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期刊
Electronic Periodicals
当前位置: 首页 > 电子期刊 > 正文
台湾育林面临的种源问题
来源: 期刊 期数:第201612期

编者的话  在全球暖化的形势下,森林的生态地位越来越突显。三明是国家南方重要林区,育林工作不可回避种源问题,台湾陈朝圳等从“育林工作的种源问题”和“现阶段可以推动的一些做法”两方面,详细论述了台湾育林面临的种源问题与解决办法,很有参考价值。

台湾育林面临的种源问题


     陈朝圳    吴守从

“国立”屏东科技大学森林系    实践大学观光管理学系

气候变迁所带来的全球暖化现象,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目前世界各国针对气候变迁所制定的调适策略甚多,包括《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迁纲要公约》(UNFCCC)、《土地使用、土地利用变迁与林业》(LULUCF)、《气候变迁、能源安全与清洁发展宣言》、《排放交易机制》、《调适基金》等均属之,而由这些调适策略中,已经渐渐突显出“森林”在气候变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事实上,哥本哈根会议协议所提抑制毁林及森林劣化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亦再次确认森林在温室气体减量上的重要性。

减缓气候暖化可由CO2减量及环境适应着手。其中在CO2减量上,可从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增加能源使用效率、抑制能源消耗进行,不过这些方法可能对整体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冲击,同时所需成本也较高,因此由另一个角度来看,“造林”便成为减少CO2最直接而有效的手段。而目前台湾为“增加国土绿地面积,营造绿境生活空间”、“配合国际能源政策,贡献台湾碳效益”、“建构绿色安全家园,创造健康活力台湾”、“营造优质游憩园区,活络平地休闲产业”、“维护完整绿色资源,建立生物多样性生态系”所积极推动的“绿色造林计划”,其中部份目的也正是在此。

事实上,台湾早期因木材生产之故,对于林木经济效益颇为重视,其后随着保育观念与防灾需求的兴起,适当森林覆盖面积的维护更是刻不容缓,然不论何者,“造林”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谈到造林,若不能将“适当的苗木”种植于“适当的地点”,则林木劣化、森林健康度下降,甚至毁林现象的产生,都可能成为林业人员所必须面对的课题,因此,“适地适木”一直是造林时的重要指导原则,而要达成此一原则,并确保造林目标能够达成,正视林木种源问题是其中的关键课题。

育林工作的种源问题

世界各林业先进国家为使育种工作肩负产生优异遗传基因的使命,均重视种源收集,以及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园、植物园的设置及研究工作。台湾地区各林业行政与研究单位,为保存具经济价值的珍贵树种,并充分林木供给来源,以达推广造林绿化台湾、促进生产优质木材的目标,对于上述各类园区设立以及种源收集实投入相当心力,同时也获致一定成效。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现阶段育林工作仍存有以下若干的种源问题。

虽然长久以来各林业学术与研究单位(林业试验所、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及各大专院校森林相关科系)对于种源收集已投入相当多的人力与物力,且成效也颇丰富,不过这些成果似乎往往只是依照执行单位本身需求所拟订,缺乏在纵向方面符合林业发展方向,以及横向方面充分信息交流,致使相关成果的实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

其次,既有各类园区(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园、植物园)虽多设立甚早且具一定规模、数量,然而往昔树种的选择大多基于经济层面考虑,其于时空转变下,是否仍符合需求值得深思;此外,多数地处偏远的园区长期缺乏有效管理,其是否仍具有设立之初的质量更值得检验。事实上,曾有研究指出,台湾原有所设置的母树林数量、面积及树种皆有减少,且缺乏抚育管理与有效利用,因此这是一个值得省思的课题。

第三,早期因信息与科技较不发达,故各类种源调查多以人工纸本方式加以记录,虽然投入的人力、物力与时间不见得少,但所得的成果却可能误差大、效率差,而且保存上有其难度。不过这些前人的心血是相当珍贵的历史数据,如何将其与现实环境结合,并成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汇整林木种源数据的不二法门。

第四,许多国家对于林木种源及苗木育成均制订完善的法令规章,可就林木种源、苗木培育、植栽管理、履历认证进行系列管控。目前台湾地区的苗木生产大多订有契约,且具一定的行政规范,不过重点偏向结果的查核(即苗木种类与数量是否符合契约规定),而较不注重种子来源与育苗管理,致使所产出的苗木未必能充分符合适地适木原则。

最后,台湾地区现阶段造林作业种类庞杂,“国有”林班地(中高海拔)、公私有林地(中低海拔)、平地景观造林(环境绿美化)、海岸造林(保安等特殊需求)等,其重点与目标均有所不同,然往昔所设各类园区或母树并未依据需求差异而分别设立(多以经济为导向),使得既有各类园区的设立与实际造林作业所需未必相符。

现阶段可以推动的一些做法

育林作业是一项长期经营事业,从采种育种、苗木培育,一直到造林抚育等过程,不仅所需耗费时间冗长,还要投入相当的人力与金钱,因此若要造林成功,母树林(包含种子园、采穗园、植物园)的树种选定应该符合适地适木条件;而种源的获取,更应以配合造林所在地区的原生树为采种目标,使得苗木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能够获得良好生长。针对前述的种源问题,现阶段或可推动以下的一些做法:

一、既有资料汇整与数据库系统建置

各林业单位历来所收集、调查、研究、建置有关林木种源或母树林分的相关数据,不仅得来不易,同时也具有时代意义;因此,要解决现阶段台湾所面临的育林种源问题,首先应该就既有历史数据进行清查与整理工作,以俾确认问题所在。其次,为达数据有效应用的目的,长期持续性的调查与监测有其必要,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与信息科技的发展,结合遥测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设计并建置一个包含林木资源调查地、行动使用者端、林木资源管理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于育林作业的执行,确实能发挥一定成效。

二、母树林评估与检讨

台湾现存的母树林分,可能因交通不便或道路中断,使相关人员难以抵达现场进行采种及抚育工作,导致生长衰退而无法产生优良种实;抑或是因为任务需求的转变,而未充分予以有效利用。然不论原因为何,既有资料经汇整后,应结合现有的近期航空照片,搭配相关图层,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套迭工具,进行实地的清查以厘清既有数据的准确性,而后考虑“可及性”(现场到达难易程度)、“必要性”(如造林所需、基因保存、遗传多样性等)及“实用性”(如林木抚育、病虫害防治,采种的可行性、经济性等),评估现有母树林的存废问题。

而随着时空的变迁与需求的不同,加上现今林业经营的任务考虑,或许有必要去新增若干母树林。新增母树林考虑方面,可依现今造林种源所需(如高山造林、平地造林与海岸造林)作为基本原则,同时搭配国家森林游乐区交通可及性高、海拔分布广、造林树种多、抚育管理易的特性,考虑于其内新增母树林的可行性;此外,母树林可通过人工建置方式加以达成,而目前平地造林地亦同样具有前述的各项优点,因此可利用野外菁英树的种源,通过基因挑选方式,营造新一代的母树林,而日后亦可通过严密监督的抚育管理与采种作业,确保基因保存与优良种源之效。

三、强化种源适应性试验与后裔试验

林木培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而母树林分最主要的价值在于通过遗传增益建立优良的本地种源,同时协助达成育林作业的目标。不过台湾早期母树林设置的考虑,通常基于经济价值,并藉人为主观判定加以达成,因此某种角度上较缺乏客观的数据左证支持。

如前所述,适地适木一直是育林作业的重要原则,而要达成此一理想,进行林木种源的适应性试验与后裔试验便有其必要性。事实上,国外常通过人为力量采集种源,并施以必要性与持续性的适应性试验与后裔试验,以达建置各类园区(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园、植物园)的目标,这一点或许是林业主管机关可以参酌应用的。

四、订定法令规章并执行查核作业

为育林作业的需要,许多国家对于“母树林分作业”、 林木种子检验”、“种子质量分级”、“育苗技术规范”等,均制订相关的法令规章,同时执行必要的查核作业。反观台湾现有林业法规之中,对于造林生产并无相关规定,这也造成从种子采集、苗木培育,一直到育林作业,虽有相关作业规范,却缺乏更高位阶的法令依据,这点是十分可惜的。事实上,台湾林务单位长期以来均对造林作业非常重视,而各类成果也相当卓著,不过若能参酌其它国家订定相关的法令规章,并对育林作业实施更积极的查核作业,则育林成效必较现阶段为佳。

五、建立苗木生产履历与森林认证制度

“林业”是一项永续经营的事业,其肩负的方向十分多元,而目标则需与时俱进。以现阶段的林业工作来说,建立苗木生产履历与森林认证制度,不只可以掌握相关的“种源问题”,甚至可以更进一步达到林木“质量保证”的目标,因此其重要性不言可喻。不过,要建立苗木生产履历与森林认证制度,除了必须参考岛内外的相关经验之外,最大的关键仍在于林业主管机关的决心,以及林业相关行政、学术与研究单位、人员的共同努力。

结语

“森林”,对全世界来说,不仅是相当重要的自然资源,更是环境保护的最佳屏障,而随着气候变迁、环境失衡和物种绝灭等诸多问题产生,其重要性在今日益发彰显。全球要维持一定的森林面积,良好育林工作的执行是不可或缺的,而当台湾配合世界潮流积极推动“绿色造林计划”之时,思考所面临的种源问题是必要的,因为惟有解决台湾造林的种源问题,才能在“适地适木”原则下,维持“物种多样性”,并达到生态系经营的理念,而这也本文撰写最主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