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实施路径与经验启示
2024-01-15 15:59:05   来源:   评论:0 点击:

2023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五年来,三省一市科技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系列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强化苏浙皖创新优势,聚焦体制机制创新、重点任务协同、先行区域示范等一体化协同场景,破除行政壁垒,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助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

这五年,长三角区域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合力不断增强,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年均增速达9.5%,2022年长三角区域R&D投入总量9386.3亿元,占全国比30.5%,集聚11.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比29%,长三角技术合同交易金额13351亿元,占全国比28%,233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占全国比46.5%,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71.18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两倍。

本文将回顾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的机制探索与进展成效,并以联合攻关为例,剖析经验启示。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创新举措

在科技部的谋划推动下,三省一市科技部门全面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开展制度创新试验,打造科技创新硬实力,共营创新创业生态。

一是共耕制度“试验田”。

科技部、三省一市协同的“4+1”新机制基本形成,2020年,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办公室成立,办公室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主要领导担任主任,三省一市分管领导任副主任;科技部战略规划司与三省一市科技厅(委)建立工作专班季度会商机制,共商共谋重点任务,共商共议难点问题;成立秘书处,三省一市科技厅(委)选派优秀干部在沪集中办公,推动年度计划任务落实落地。推动长三角科技部门党建联建工作,把党的领导贯穿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全过程,设立联合攻关、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国际合作等多个专题组,以“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引领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部省市“三位一体”联合攻关新突破率先实现,2022年8月,科技部与三省一市政府联合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该文件被推选为2022年度“中国科技资源管理领域十大事件”,2023年4月,三省一市科技厅(委)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科技部、三省一市紧密互动,企业出题,共同发榜、共同揭榜、共同支持、共同管理,实现任务联动、资金联合、管理联通“三位一体”。2022以来,三省一市累计发布48项重点揭榜任务,全国揭榜单位数量超过380家,其中长三角占比85%,揭榜任务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

二是共蓄战略科技“硬实力”。

随着科技战略力量协同体系的加速构建,三省一市也积极致力于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支持引导已挂牌和即将组建的国家实验室在长三角区域内互设基地,集聚长三角优势科研单位团队,打造创新网络。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于2021年启动建设,建设智能传感、数字医疗、先进超声3家专业研究所,孵化10余项产业化项目。

\

在此过程中,三省一市有序推进大科学设施群建设,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软X射线装置、转化医学设施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试运行,加快建设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光源二期线站、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设施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也初具规模。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取得一定进展,长三角多家单位参与打造地学工作者在线科研平台,实现上线并开展国际测试。

重点产业创新链互惠合作亦在不断深化,例如,C919大飞机上的“陶铝型材”成果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产业化在安徽淮北,已在大飞机、运载火箭上实现装机应用,并创立了首个中国人自己的航空材料牌号,设立上海交通大学安徽陶铝新材料研究院,推动沪皖两地成果、平台、资金和人才的一体化配置。比较医学研究所(江苏集萃药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成为长三角联合创新体系内首家上市的研发载体。浙江大学李铁风教授团队联合之江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等建立适应万米深海压力的智能机器人系统原理与驱控方法,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软体机器鱼在马里亚纳海沟10900米海底驱动航行,该成果入选“2021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三是共营创新生态“活力源”。

区域科技资源共享网络持续深化,自2019年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启用以来,集聚大型科学仪器44671(套)、仪器价值超522亿元,2020年6月,长三角“感存算一体化”超级中试中心成立,整合四地中试设备超500台套,价值超55亿元。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先行先试,在上海、浙江全域和江苏、安徽部分区域互联互通,2021年启动以来,累计申领企业超3000家,申领超2亿元,兑付金额超6700万元。

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日益优化,2022年三省一市相互间技术合同输出25273项,技术交易金额1863.45亿元,同比增长20.3%、112.5%。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长三角科研院所联盟相继成立。共同组织创新挑战赛,跨区域建立企业需求导向的InnoMatch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平台。区域科技协同治理体系逐步构建,以长三角科技协同治理需求为导向,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聚焦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诚信、研发资源共享、科技协同标准化等领域,加强跨区域数据集成应用与交互对接。

先行区、示范区科创支撑不断加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设立,首期认缴资金已到位8.1亿元。举办第四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拍卖会,年度成交总额超过75亿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启动建设跨省域高新技术开发区,一批重大创新政策先行发布,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双创孵化示范基地,为长三角科技企业提供“数字经济”领域系统测试等孵化服务,建立“一地认定、三地互认”的示范区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互认机制,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夯实科创与产业支撑。

\

长三角联合攻关计划的启示

2022年,在科技部强有力支撑下,三省一市凝心聚力,走出一条任务牵引、需求导向、政产学研联动的协同融合之路。这是长三角科技部门历经二十载坚守与努力,部省市、跨区域协同,实现任务联动、资金联合、管理联通“三位一体”,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制度创新。联合攻关实施带来以下启示借鉴:

一是紧扣协同。

长三角联合攻关首次实施,联动协调是关键。规则流程方面,做到“三个统一”,首次实现统一发布、统一规则、统一管理,在揭榜挂帅、创新联合体、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等方面形成跨区域的协同路径;在操作上兼顾“灵活性”,适应三省一市差异化要求。平台支撑方面,加强多机构协同,国家科技管理信息平台提供系统支持,国家高技术中心给予智力支撑;三省一市发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作用,开展需求征集、供需对接等工作。首批15家项目单位,联合全国近50家产学研单位,其中长三角超40家,包括复旦大学、之江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合肥工业大学等优势科研力量。

二是需求导向。

联合攻关以“科创+产业”为引领,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出发,发挥科技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开辟跨区域“揭榜挂帅”路径,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科研投入、组织科研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坚持“创新需求从企业来”,三省一市遴选与国家战略相适应的需求,予以发布。第二、做到“解决方案由企业选”,政府发挥社会力量,配合做好供需对接服务。第三、实现“何时实施由企业定”,政府搭好平台,创造合适合规流程,保障企业找到真正有实力的揭榜者,确保政府资金用到“真需求”,给到真正创新的企业。

三是任务牵引。

长三角联合攻关立足国家战略,聚焦2-3年可突破,且需要跨区域协同解决的任务。项目实施实行“清单式管理”,引入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机制,推动重大工程、重点企业应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