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没规模,难盈利
2023-06-02 08:09:02   来源:中国新能源汽车网   评论:0 点击:

【摘要】从特斯拉一降价就能多收割数万订单来看,降价有时确能促销,但车市刚刚经历的一场价格战告诉我们,不是所有车型,在所有情况下都能靠降价打开销量。...... -->

李想学习马斯克走个人营销路线,微博算是李想做个人营销的一个根据地,他在微博上不定期掉落的文案往往就是媒体报道的素材,比如最近这条:

“如果理想L9、L8、L7三款车的总销量下降到五六千台/月,理想汽车的整车毛利率就会变成负数。大部分同行的成本控制能力是明显好过我们的,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大家更容易出问题的不是成本而是销量,汽车这个行业的属性,对规模的要求太苛刻了。”

抛开“影射同行”的阴谋论,单从字面去理解,李想表达的是销量和成本控制都能影响毛利,同时车企在销量上更容易出问题。这话几乎就是句真理性废话,倒不如聊聊怎样提升销量、控制成本更实在,因而本文旨在借这个由头,对提升销量、成本管控的几个较为成功的案例略作分析,简要总结车企促销、降本的几种方法。

不打价格战,要打价值战

在李想这条微博下面,不少网友喊着让李想降价,这反映出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降价就能提振销量。从特斯拉一降价就能多收割数万订单来看,降价有时确能促销,但车市刚刚经历的一场价格战告诉我们,不是所有车型,在所有情况下都能靠降价打开销量。

AITO问界是今年首个跟进特斯拉降价的汽车品牌,全系车型降价幅度在2.88万-3万元。谁知价格降了,销量竟然也降了,今年前4个月,问界销量一路下跌,从1月的4475辆跌到4月的2953辆。四个月的销量加起来不到1.5万辆,导致赛力斯股价也跌去3成。

特斯拉之后第二家降价的车企是小鹏,除小鹏G9外,其他几款车型降价幅度2-3.6万元不等。当然,价格销量一齐“卧倒”的情况也出现在了小鹏身上,今年1-4月,小鹏单月销量均未过万,4个月累计交付新车25309辆,相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1.9%。

这还真是“降价并不会增加自己的销量,而只会降低竞争对手的销量”,因此不管“降价潮”多急多大,李想就是不肯降价,结果是他家门店依旧不愁销量。至于特斯拉,涨价也不影响销量,反而据有些媒体报道,部分门店Model 3的提车周期还略微变长了。

这些现象正可以说明,降价即使是最直接的促销手段,但也不是万能的。那么破解销量的密码究竟是什么?

以理想为例,他的超2万辆月交付,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精准定位+创新式营销。理想ONE瞄准了二胎中产家庭,再基于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将沙发彩电等作为标配,弱化百米加速等性能;到了理想L9这,不仅满足了车主“顾家”的需求,还给了“奶爸”自己一个“移动的家”,试问哪个中年人不曾被工作家庭撕扯得身心俱疲,又有几个心累的“奶爸”能拒绝座椅一放、中排一躺、开黑追剧的快乐。

对此,何小鹏很不服气,去年理想L9上市第二天,何小鹏在微博看衰理想:“有哪个好产品是靠精准定位,在中期或长期可以获得优势或壁垒的?”可现实就是这么骨感,短期内没法落地的硬科技不如戳中消费者需求点的冰箱彩电大沙发。

定位精准的产品还需要一层包装,于是,“500万以内最好的SUV”“180平米大三居、120平米三居、120平米大两居、90平米两居”等营销金句诞生了。

余承东其实也想学习理想形象直白的产品定义,所以去年问界M7上市前一晚,他专门去理想门店看了看L9,第二天的发布会上,余承东不仅拉踩BBA,还在介绍M7时自创新词——“比大还大”,又在问界M9发布会上喊口号“重新定义一千万以内最好的SUV”。

可问界的产品和营销多少有些对不上,定位“家庭用车”的问界少了点“保姆”气,大吹特吹的零重力座椅以牺牲副驾驶和第三排空间为代价,“智能座舱”成了问界最大卖点,或者说,唯一卖点。因此问界似乎更能满足追求科技感的年轻车主的需求,而非全家出行的需求。正如一位行业人士所说:“产品定义、用户体验和外观设计也是一款车能否大卖的关键因素,听上去很普通,但很多车企做不到。”

如何节流

讲了开源,自然也得讲节流。

对传统车企来说,可以靠规模摊薄单车成本,但很多造车新势力很难通过这种方式降低成本。

新势力中最先实现盈利的理想降本的方式是“抠门”和“套娃”。李想对员工抠,对自己抠,对产品扣,也对公司抠。理想汽车的员工出差要买折扣飞机票,住宿报销上限只有300元;李想自己和高管在外出差经常住经济酒店、经济舱;走增程路线,省下动力电池成本、补能设施成本;个人营销的策略让公司少花了一大笔营销费用。同时,理想L8、L7套用理想L9的设计,3款车型基于一个平台生产,大大降低每款车的成本。

但是!既然开头提到了李想的那条微博,这里不妨插句题外话。理想汽车成本控制最高明处,或许正在于:前期不自研。如果一家企业毛利率只有个位数,那就只能做产品层面的研发,不能深入到更深层的技术层面。

李想最值得称赞处不在会省钱,而在于他对每一步该怎么花钱想得清清楚楚。当大家吐槽增程落后时,李想坚持增程路线不动摇,将省下来的动力电池转移到了用户感知更强的智驾和座舱内。同样的,在李想抱怨盈利难那条微博下面,有人说车企没有自己的技术,不盈利是应该的。但是,自研是需要成本的,当规模没达到那个级别时,车企又想自研,又想控制亏损,很大概率会把这部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不知那时吐槽理想没有自己技术的人愿不愿意买单。

一个反面教材是零跑,提出“全域自研”的零跑用了三年都没把“自研提质/降本——打造性价比产品——薄利多销——利润转正”的商业闭环跑通,因为“本质上,在产业链已经相对成熟的状态下,自研与性价比路线是难以兼容的。过去数年,小米艰难的高端化之路已经生动地给中国公司上了一课:如果没有高溢价带来的额外收益,就难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自研”,因此,李想不是不自研,是不为了自研而自研。

但如今,理想正“保持一个非常健康的毛利率,不过高、也不过低”,因此李想坚持投入十个点以上的研发费用,用于产品之外的技术研发方面投入, 或许零跑没能跑通的商业模式将来会由理想来实现。

再看价格能一降再降的特斯拉,通过创新的技术降本是他最具含金量的一门降本技术。通过改进汽车设计,使制造技术尽可能简单,比如通过电池技术迭代,特斯拉单车已有1-2万的成本的节省,通过车身一体化压铸的改造,大幅减少了零部件数量,简化生产工艺,规模化生产情况下,成本显著下降。

当行业进入内卷时代,造车新势力普遍亏钱卖车,传统车企斥巨资转型收效却不如预期的今天,传统降本方式早已不适用当前的局势,但想清楚每一步该做什么、坚持技术创新无论在任何时候对企业而言都意义深远。

来源:汽车公社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转载自汽车公社,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CNEV新能源汽车网()立场。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