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创新机制 做活“林文章”
2017-01-05 09:35:41   来源:三明日报   评论:0 点击:

做足“山”的文章,发挥“山”的效益,创新助推林改浪潮。
  近年来,传承三明林改有益做法,三明市委市政府统筹部署,林业部门狠抓落实,围绕推动林业资源转换为资产、转变为资金、转化为资本,着力创新,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点,完善林业产权、林业生态、林业产业、林业金融、林业治理等5个体系,走出一条资源增长、生态增效、产业增值、林农增收、林区和谐的发展路子。
  林农得实惠、企业得资源、国家得生态,三明林改获得实效。201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6.8%,活立木蓄积量达1.65亿立方米,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828亿元,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30.2%
  创新林权制度 明晰产权主体
  瞄准林农脱贫致富奔小康,三明林改勇于探索,拓宽思路,点“林”成金,造福于民。
  “通过林业改革,可以承包山场,又增加了收入,家庭林场就像个绿色银行。”上月23日,沙县富口镇吉瑞家庭林场场主卢家群说,自从20156月林场注册成立以来,县里为他所经营的1100亩林地发放了林地经营权证,为农场有效经营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林地在林农之间较为频繁地流转。然而在上一轮林改中,林子陆续分到林农手中,纠纷时有发生,而林地经营权只能靠流转双方签订的合同来保护,一纸合同如何让双方获得安全感?
  山上有林,手中有证。我市积极探索将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和林地使用权落实到人到户,同时开展林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核发林地经营权证,增强林权流动性。目前,全市所有权登记发证率98.5%、林地使用权登记发证率98.7%、林权证到户率99.2%,基本实现每户持有林权证,全市林权流转2226起,面积49万亩,交易额达9.8亿元。
  改革源于创新。此外,我市还在创新林业经营主体和完善林农服务机构下功夫,积极推行乡(镇)深化林改,积极培育发展家庭林场、“公司+基地+林农”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同时加大涉林矛盾纠纷调处力度,规范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伐区调查设计中介机构36家,组建种苗繁育、造林、抚育等专业组织466支,为林业生产经营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创新林业生态 推进永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我市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增绿扩绿,增添生态福祉。
  尤溪县西滨镇探索“联效计酬、综合管护”新机制,将全镇的生态公益林集中起来,对不同行政村、不同区位和面积小而分散的生态公益林进行整合,将原来小面积分散管护转变为大面积集中管护,每位护林员都有足够的管护量和薪酬保障,提高了生态公益林管护效果。
  我市建立生态公益林管护新机制,全市730万亩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全面落实到位。同时,加强195万亩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保护管理,探索赎买机制,永安市、沙县已试点赎买3.2万亩,实施生态修复工程,5年来完成“两沿一环”重点区位林分修复16万亩。除了加强保护外,我市在强化保护、创新管理、科学利用自然资源、与社区共同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全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省级6处、保护小区666处,还有国家湿地公园1处,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242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
  2011年启动创建省级森林城市;2012年全面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在全国首推“森林惠民、森林富民、森林育民”的创建理念,得到国家林业局肯定;2016年,我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脚步永不停歇。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5%,创建绿色乡镇42个、绿色村庄819个,完成绿色屏障绿化49万亩,主要交通干线道路绿化率95%以上。
  “爱山爱水、见树见人”成为三明的林业精神,我市积极开发森林文化产品,评定三明林业标志、歌曲,编印《三明市林业史料》,开展十大树王评选、最美乡村风水林评选活动,并建成永安市竹天下文化旅游产业园、明溪县红豆杉文化创意产业园、清流县中华桂花文化园、大田县高山茶创意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
  创新林产体系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森林培育,提升森林质量,发挥林业第一产业的基础作用。”市林业局副局长陈美高说,全市造林绿化面积304万亩,是福建省质量最好的设区市,同时全市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造林保存率达90%以上,规划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359万亩,制订了全国首个《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地方规范》。
  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11月改制设立,是我国首家纯森林资源培育型林业上市企业,公司在森林经营和管护、造林和更新等方面走在前列。“林业龙头骨干企业推进重点技改项目,实现技术升级换代,做多终端产品,提高林产品附加值。”福建金森林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熙说。
  上下齐心硕果丰盈。我市鼓励林业企业创品牌,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全市现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9枚、福建省名牌86个,居福建省同行业、三明市各行业之首。2016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林产工业产值673亿元,是全市规模最大的产业集群。
  此外,我市还坚持一县一品,注重质量效益,促进特色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尤其是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南方红豆杉、雷公藤、草珊瑚人工种植面积全国最大,草珊瑚、黄精、虎杖、建莲被评为道地优质药材,2016年全市实现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产值120亿元,成为全市增长最快的新兴产业。
  迎合时代发展,搭借“互联网+”的东风,我市推进林业新型业态的培育发展。我市连续举办了12届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成为全国五大林业展会之一。为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自2013年开始,我市打造“天天林博会”,进一步扩大了对台对外交流合作,并建成春舞枝花卉、林品汇、云竹科技等电子商务平台。
  创新林业金融 盘活林权资产
  一直以来,成林时间较长,金融融资时间较短,这种金融错配,一直困扰着林业借助金融加快发展,那么如何将森林资源盘活为资金、资本,成了新一轮深化林改的关键。林权抵押贷款是三明林改的首创,成为我市新一轮林改的有力举措。
  针对林业金融弱质,我市形成林业融资支持机制,在收储、协调、资金和政策方面提供支持,全市成立各种所有制的林权收储机构12家,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并与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承担林权抵押贷款担保及不良贷款林权收储兜底功能,解除了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
  “短短两年多,兴业银行三明分行已经发放7亿多元的林权按揭贷款,从质量上来看,非常优良,没有一笔不良贷款。”兴业银行三明分行行长高鹏说。目前,全市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总额102.1亿元,余额42.7亿元,其中林权按揭贷款8.1亿元。
  推进金融创新,我市在成立林权收储机构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资产评估、森林保险、林权监管、收购处置、收储兜底“五位一体”的风险防控机制,同时设立三明林业金融服务中心,依托三明中闽林权收储有限公司和金晟林权收储有限公司运营,并逐步向县级延伸,提供“一站式”服务。
  另外,我市还积极推进林业金融工具创新,在全国首推15-30年期的林权按揭贷款,并推出林权支贷宝新产品,促进林地经营权流转,探索普惠制林业金融,建立“银行+村委会+合作社+农户”机制,全村农户分批授信,每户贷款额5-10万元,随借随还,解决林农小额生产资金需求。同时,全面推广森林综合保险,全市生态公益林参保率达100%、商品林参保率达95%以上。
  创新林业治理 提升建设能力
  生态建设,是现代林业建设的根本;而林业治理,是现代林业建设的保障。
  我市在林业治理方面,对森林资源实行“五结合、双统筹、智能化”管理模式外,发挥三明作为全国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示范点作用,选择在永安市、尤溪县开展全国林地“占补平衡”试点,在尤溪县开展全国林地利用规划修编试点,在尤溪县、沙县开展福建省林木采伐管理改革试点。
  尤溪县城关镇下村拥有林地面积1.2万多亩,村里以村民林业分红的基数来确定每年的采伐面积。村股份林场将这1万多亩的商品林分割为30个块状网格,每年采伐面积严格控制在300亩,这样全村林地可以实现30年轮作,既保证了山场可持续更替,又保障了村民股东每年享受固定的林业分红。
  “林地占补平衡工作的开展,是林地保护与利用的新模式、新创举,对于‘八山一水一分田’地貌的三明市,有效破解建设用地刚性需求与林地保护矛盾的重大难题,有效促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市林业局林政资源管理科科长方惠玲说。
  科技引领发展。今年,将乐县金森林业成立全国首个北斗森林云数据中心,被国家林业局评为智慧林业管理示范单位。我市加强林业科技创新驱动,全市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7%,并建立三明市智慧林业平台,构建了林业综合决策、大数据分析、林权流转与金融服务、林品汇商城、森林防火视频监控及其他业务应用子系统。
  加强林业队伍建设,优化公共服务。目前,全市林业系统拥有高级职称人才2669人、院士工作站4家、博士后工作站5家,均居福建省首位。同时推广林业站站长“一带三”模式,加强林业站建设,成立兴林花卉苗木试验场等市本级重点项目工作组,完善竞赛激励、跟踪点评、责任约束、考核督查等机制,浓厚干事创业氛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