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汽车公司未来真正的潜在对手,深度解读互联网经济背后的逻辑
2020-09-30 09:12:11   来源:   评论:0 点击:

1、引言

      组织或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如何分析?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和逻辑是什么?这都是体系的相关内容,也属于体系顶层设计时的信息输入。从ISO9000:2015对质量及质量管理的概念介绍来说,质量管理的边界已经极度淡化,质量管理的范畴已经适时扩大。

       有时需要边界和限制,有时不需要边界和限制。比如现在的跨界造车,说是跨界,其实本也没有边界。所谓的门槛或边界,只是挡住不能跨越的人和组织。对于可以跨越的人和组织来说,这样的门槛或边界,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是边界,因为客观存在,不是边界,是未起到边界的作用。就如评书中描述武术高手时所说:“高来高去陆地飞腾,走高楼跃大厦如履平地。”对于有功夫的人来说,高楼大厦也不能限制他们的来去自如。

       比如阿里巴巴从最开始的网上交易平台,到支付、金融、物流、娱乐、软件、大数据等等。什么是边界?什么情况下是边界?什么情况下不是边界?为什么会有边界或门槛?虽然从逻辑上说,阿里巴巴涉足这些领域,有些是和主业相关的,甚至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从衣食住行和生活娱乐来说,可能别的公司的主业也应该在上述这些领域顺理成章地扩张或跨界,问题是实力和资源不允许。

       在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不发达的时代,地理位置和通讯成了边界和限制条件,而在互联网时代,不仅出行和沟通的边界降低了,连企业和制造业的跨界边界及跨界成本也降低了,有时候甚至因为互联网的优势让一些企业反而充分地具备了跨界的资源和条件。比如现在很多的公司都参与到了汽车行业,以便抓住继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的“车联网”这个大趋势下的大机遇。

2、互联网的本质

       互联网的本质是互联,有了互联才构成了网,有了网才有了进一步互联的机会。互联网提供了几亿和几十亿级别的互联机会和空间,这是巨大的势能或能量,也是巨大的资源和价值空间,能引领和改变未来潮流。而产生互联的亿万人群,就蕴藏着未来潜在的风口和机会,而“小米”手机就是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机遇的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

       因为互联网强大的聚集功能和作用,以及巨大的虚拟空间,再加上互联网几乎突破了地理上的边界和限制,所以无形的互联网可以把数以亿计的人群和物品连接起来,形成所谓的“万物互联”。从早期以PC形成的互联网,到手机等移动终端形成的移动互联网,再到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融合,边界和限制越来越不明显。随着各种智能终端或智能设备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能连接的终端、设备或物品会越来越多,达到“万物互联”的局面,而“万物互联”就会形成新的生态特点及其运行规则,能主导和设计这些生态及规则的公司就站上了金字塔的顶端,可以获得千亿万亿元级别的盈利。

3、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

     “万物互联”的基础是“万物智能”,“万物智能”的基础是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再加上核心硬件“芯片”。正是因为智能设备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也提供了休闲娱乐,所以智能设备的发展是一种主要的趋势。具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或人工智能的设备不但成为了未来研发和创新的主流,而且还有可能形成或构建起不同领域的互联网。从PC互联网,到手机的移动互联网,未来可能会形成智能汽车构建起的“车联网”,汽车不但是出行工具,也是一种移动终端,且有可能成为比电脑和手机具备更多功能的终端设备。电脑时代造就了微软、谷歌、阿里、腾讯等知名的互联网公司,手机时代造就了苹果、小米、UC浏览器、滴滴、抖音、快手等。车联网时代会出现哪些伟大的公司?是传统汽车企业及时变革而赶上技术趋势?还是互联网公司主导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甚至取而代之?还是由其他公司来跨界完成汽车行业的颠覆性变革?人们正在拭目以待!

4、下一个风口是车联网

       对人们生活有足够的黏性,并且还要具备一定智能,更需要有足够规模的用户群体,未来什么设备能满足这些条件?那就是汽车!在目前情况下,汽车比可穿戴装备的黏性更强,有些可穿戴设备不是必须的,并且有时候可能还很麻烦,而乘用车却是上下班和出行主要的交通工具。最起码从当前来看,相比较而言,汽车比可穿戴装备更具黏性。但是,可穿戴装备也在积极发展和进化,增加和整合功能,以增加黏性,并且能接入互联网,比如小鹏汽车已经联手华米科技(小米的生态链公司),使用华米的智能可穿戴新品作为小鹏P7的数字车钥匙,基于智能手表、手环内置的NFC功能,实现P7车门解锁、闭锁及车辆启动等功能。强调一下重点,只要是具备了连接互联网的功能的设备,就有巨大的潜在价值空间。

      未来的汽车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且非常庞大的互联网生态圈,当然也可以说成是“车联网”,会成为“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电脑和手机形成的互联网动辄能产生估值百亿千亿规模的公司,那么汽车形成的互联网公司就不能成就一些价值百亿千亿的公司?当然可以了,所以现在各路人马开始介入汽车行业,要不就直接参与造车,要不就提供产品和服务,比如阿里、华为、百度、苹果、腾讯等企业,研发和提供的服务如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数字座舱、多屏联动、人车交互等等。比如阿里和上汽的合作,长安和腾讯的合作,百度和吉利的合作等。当5G技术大规模发展和应用时,智能汽车的网络连接和数据处理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传统的汽车企业会更加依赖于这些互联网公司。除此之外,互联网公司也积极投资造车新势力,比如2017年3月,蔚来完成数亿美元融资,由腾讯和百度领投;2017年10月,蔚来完成超10亿美元融资,由腾讯领投。从资金投入到提供产品和服务,互联网公司既是汽车行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又是造车新势力的投资者。当面粉厂起主导作用时,面包厂其实就是在为面粉厂打工,再加上投资者身份,真是双管齐下啊!

       在汽车领域,早在2014年阿里巴巴就与上汽合作打造互联网汽车;阿里巴巴集团在2017年12月与福特汽车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阿里巴巴已投资了小鹏汽车,且在小鹏汽车IPO(首次公开招股)上市以后,阿里巴巴持有小鹏汽车的A类普通股比例提高到了19%,占小鹏汽车已发行普通股总数的13.3%;由马云等人成立的云峰基金已投资了恒大汽车。

       在车联网这个大风口即将到来的机遇期,很多公司开始跨界参与到汽车行业中。就连索尼也开始参与到汽车行业,在2020年CES展会上展出了 Vision-S纯电动概念车。索尼应该是在展示一种能提供给汽车企业的技术,想通过技术赚钱。

索尼的 Vision-S纯电动概念车

ming.png

      雷军表示:“车联网是未来科技的重要一环,汽车也是未来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智能终端。”那小米会错过车联网的机会吗?答案是肯定的!雷军是蔚来汽车的创始投资人,早就参与了造车新势力。小米已经于2019年11月在小鹏汽车的C轮融资中进行了战略投资,并且雷军还表示:“小米集团和小鹏汽车在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互通方面,已开展了深入的合作,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希望通过本次战略投资加深双方在智能硬件和IoT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2020年4月17日,车联网公司上海博泰宣布获得小米集团的B轮融资,双方将在未来展开深度合作,联手开拓车联网市场。

ming.png

5、传统汽车企业的风险和改变

       互联网的聚集效应或流量才是有待继续开发的价值宝矿,就像小米当初说的不靠硬件挣钱一样。不用硬件赚钱,而靠技术、软件、服务等赚钱途径正成为更多公司的选择和商业模式。从江淮为蔚来代工这件事就可以看出一点端倪。2020年5月29日,江淮汽车集团和大众汽车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据悉,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将出资10亿欧元,获得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同时增持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股份至75%。大众到底看上了江淮的什么“优势”?看来有时没有优势反而也是优势。生产基础和资质可能就是大众所需要的。强强竞争的大背景下,强弱联手也是一种竞争策略。汽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可能会更加促进汽车传统硬件技术的标准化和成熟化,为汽车行业的巨大变革注入新的推动力量。

       如果现在的传统汽车厂家不紧跟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当汽车的硬件技术达到一定程度的标准化、技术足够成熟时,现在的汽车制造厂家就可能成为当初的电脑和手机的代工厂。因为随着汽车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可能成为未来汽车的主导,而汽车的硬件只是承载基础功能和智能的载体而已。从造车新势力的情况来看,新能源和电动化技术已经改变和降低了传统的汽车硬件的技术优势,汽车的研发制造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当芯片、操作系统等成为汽车的主导时,未来汽车行业会发生什么变化?就好比电脑时代的微软、英特尔、富士康的分工模式,其主导者是微软和英特尔。

       2019年5月29日,华为公司正式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下称车BU),意图实现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战略。据华为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透露,当前华为汽车解决方案及相关从业人员大约为4000名,和大众汽车集团2018年在中国的研发团队人数相当。目前华为正在深度融入到汽车产业中,布局和涵盖了智能汽车的主要关键技术,尤其是操行系统和芯片设计能力,更是华为积累多年的技术优势。虽然华为多次强调自己“不造车”,但是当芯片和车载系统等成为智能汽车的主导时,华为就可能主导和掌控汽车企业,就好像为面包厂提供面粉的面粉厂一样,当面粉厂处于主导和优势地位时,面包厂就只能被面粉厂掌控。

       至于华为到底做不做汽车,现在的说法只能代表现在,不能代表未来。华为好像也曾说不做手机,结果也做了手机。此一时彼一时,大势所趋和条件具备时,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前进的步伐。宣布不做手机也好,宣布不做汽车也好,声称不做家电也好,都是权宜之计。汽车事业刚刚起步,就说想造车,那汽车企业谁还和你合作?华为未来做不做汽车,取决于未来传统车企和华为的实力对比和竞争情况,还有盈利空间,产业布局等等因素,甚至可能还有政策影响。

       未来的汽车行业会不会像电脑和手机行业一样,汽车制造企业成为代工那样的存在和地位?那是很有可能的,就看现在的汽车企业如何布局和策略规划了。只不过互联网企业发现机会更早,布局也更早,资金实力也更强,传统汽车有可能是心有而力不足。光是新能源和电动技术就已经让传统车企震颤了,再加上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传统车企真是压力山大啊!对于丰田和大众等传统车企,因为拥有足够的体量和规模,以及相对充裕的资金,可能还有一线机会。

       丰田和大众等也意识到了变化和风险,正如丰田章男社长所说:“汽车产业发展至今,随着电动化、互联化、自动驾驶等先进技术的发展,迎来了百年一遇的大变革时代。” 丰田研究院高级开发公司(TRI-AD)在2018年3月成立,以应对未来汽车以软件为主导的智能时代。

       大众汽车在2019年宣布组建自己的软件部门,并且直截了当地宣布,软件研发已经上升到与硬件研发同等重要的地步。在2019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大众汽车集团CEO迪思提出:“在不远的将来,汽车将成为一个软件产品,大众也将会成为一家软件驱动的公司。”

       华为目前已经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取得的成果包括:鸿蒙座舱操作系统H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智能车控操作系统VOS以及跨域集成软件架构Vehicle Stack。从华为的“从软件定义汽车”开始,传统汽车企业和互联网公司的竞争才已经拉开序幕……

       除了丰田和大众等传统汽车外,中国的自主品牌就没有机会了吗?当然有机会,资金和技术门槛只是一方面,战略或策略才是关键。小米加步枪也能打胜仗,有时人的因素是第一因素。一汽、上汽、长安等国企有足够的实力,也有相应的支持,但是长城汽车和吉利汽车等企业怎么办呢?难道只等着华为等公司提供技术吗?核心技术被别人主导的风险和代价可能是巨大的!要知道,看似资金密集的软件行业,也可能通过合理的体系流程制度“多快好省”地达到预期目的。对于财大气粗的互联网公司和房地产公司而言,一切都是钱能搞定的,这只是他们的习惯思维和习惯做法。他们的运作模式有很大的成本节约空间,只是受限于习惯而未能改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有很多,基本道理都是一样的,还是要看长城和吉利的策略如何!

       在车载操作系统的格局未成定局之前,传统汽车企业依然有机会布局和掌控未来的风口或价值制高点,因为汽车制造厂家相当于是“应用商城”的管理者,也有选择和设计操作系统的权力,更有提前布局流量入口的优势和机会。

       基于汽车的特点和复杂度,以及价格和价值区间,靠硬件也能赚取一定的利润,毕竟汽车可以比手机更容易分出高中低的档次或等级。但是,如果传统汽车企业不转变观念,仅仅靠造车赚钱,那就相当于丢了西瓜拣芝麻。

       相比于对于“万物智能”的关键硬件基础芯片及制造的投资规模,系统和应用软件设计的成本要小很多,因为系统和软件属于智力密集型,所以在成本控制上可以有更高效的捷径。但是高精尖的芯片制造投资,那不是一般企业能玩得起的。汽车的智能化是未来的趋势和潮流,智能汽车和汽车的自动驾驶都属于万物智能的范畴,从上文关于万物智能的内容中可以知道,万物智能的基础有系统和应用软件,所以传统汽车企业从系统和软件开始转变和发力,还是有一线机会能赢得未来的车联网的竞争。

6、智能终端设备和流量入口

       通过应用软件可以从人们的生活需求入手抓住和占据流量入口,比如共享单车、美团等,还有一些是凭借主业的优势占据的流量入口,比如12036,快递公司等。比从生活需求和主业汇聚流量更为高级的是直接占据智能终端设备,为什么小米造手机,且号称不靠硬件赚钱,因为流量和互联网经济所带来的盈利可以轻松比硬件赚更多的钱。不管是操作系统还是软件,都需要在智能终端或设备上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掌握了终端的智能设备就可以提前“统管”各个流量入口,如果各个流量入口相当于商场里的商铺或摊位,那么能掌控终端智能设备的厂家就相当于是商场的管理者。如果操作系统不是垄断的,是有选择的,或者是智能终端设备厂家也有自己的操作系统,那就更能掌控流量入口,并且可以用极低的成本推广自己的应用,也可以赚取应用的上线费用,比如各个手机厂家的应用商店。

       除了电脑,手机,汽车之外,另一个足够规模的智能设备就是家电领域,尤其是电视。电视具备充分智能化的基础,并且对人们生活有足够的黏性,且规模数量也是很庞大。为什么小米那么着急做电视?这是有原因的,这又是流量入口,也是内容和信息的提供者,更是“流量主”,具备了媒体或传媒的功能和作用。视频网站和APP看起来只有优酷、爱奇艺等,实际上现在的电视厂家可以轻松地通过电视这个终端,用极低的成本就能变出一个个视频内容的流量口。

       小米的雷军真是一个商业天才,对技术和经济趋势把握得很准,总是在大风口来前提前布局,然后起飞,几乎可以堪比马云。小米的名字虽然看似低调,只是小米,但要知道,小米加步枪可是很厉害的!小米小米,低调做大事,除了小米还有步枪!属于偷偷进村,打枪的不要,先低调布局,然后高调发展,因为其发展速度太夸张,想不高调都不行。

       据网上资料说:“小米,正立志于打造一个物联网帝国,构建万物互联的生态系统,让越来越多的硬件都能够通过网络和用户产生连接。截至2019年底,小米的IoT平台已连接IoT设备数已达到2.35亿台(不包括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而汽车,正在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智能终端,与其他硬件设备相比具有更多的可开发空间。对于小米来说,进入汽车领域是其AloT战略的重要一步。”

       随着显示器的技术发展,电脑取代电视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因为电脑的主要需求是便利,而电视的主要需求是观看体验,液晶屏越大越好,电脑和电视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液晶技术的发展让电视厂家躲过了被跨界整合的风险。但是,电视的技术和投资门槛太低,又很容易被其他公司跨界。电视也可能具备电脑的功能,只不过没有电脑的便利性。如果电视具备了电脑的功能,配上无线键盘后,充分提升游戏和娱乐体验,成为家庭的娱乐媒体中心,还可以方便沟通和互动,成为“家电互联网”。,如果再和手机和电网等网络融合,那就会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经济其本质很简单,就是互联和流量,这是一切价值创造的基础和前提。互联网经济的机会还有很多,没有一个公司能全盘通吃,所以与其费力地严防死守,还不如开放系统或生态圈,建立线上的领地,让各个互联网的“小商小贩”在自己的领地或商场做生意,也可以扶持有潜力的“小商小贩”,达到坐享其成的效果。现在的互联网格局已经是被BAT主导,在互联网“混饭吃”的基本上躲不过它们的势力范围,它们就相当于互联网的领导者。其实还有暂时处于第二梯队的公司也不可小觑,那就是小米和华为,他们在移动互联网和“家电互联网”的优势和潜力一点也不比BAT小,小米和华为可是制造了手机、电脑、电视啊,相当于掌控了主要流量入口的输入门口。手机会成为家电家居的控制器,成为智能家庭生态圈的中心枢纽,可以随时随地控制智能设备。因为电视不仅仅是流量,更具宣传和媒体功能,所以小米和华为在这方面很用心。看看华为电视的广告语:“华为智慧屏,不仅仅是电视”。

7、万物互联的逻辑和本质

       既然“万物互联”的前提是“万物智能”,那么咱们就先从“万物智能”说起。如果把“物”比喻为人,“物”的“智能”就相当于人的思想和意识等。谁掌握了“物”的智能的输入,谁就掌控了“物”行为和形态。从基础面的操作系统到应用面的APP或软件,再加上硬件载体芯片,这就是提供了赋予万物智能的基础和途径。

       有了万物智能的基础就能实现万物互联,而万物互联不仅仅是简单的联系或连接,还应能实现万物的互动、沟通等,这就是万物的相互作用。万物互联或万物有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就需要有一套互相作用的规则,就相当于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

       万物互联仅仅是物的互联吗?这个概念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物的使用者是人,万物互联的背后是人的互联。人通过什么互联?通过信息和内容互联,而承载了信息和内容的就是智能的物。比如拿手机来说,手机是硬件产品,通过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为人提供信息和服务,人与人之间通过手机提供的信息和内容产生了联系。

       如果信息和内容让人感兴趣,人就会被吸引,形成圈子,形成共同的话题,形成了人与人交流和互动的基础,比如早期的论坛,和现在的快手、抖音和爱奇艺等等。快手和抖音等媒体提供了让感兴趣内容,也提供了人与人交流的平台,由此聚集了数以亿计的人群,并且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比如关注功能,评论功能、直播功能等。人们怎么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呢?怎么发现共同爱好和兴趣的人群呢?这就是媒体平台的运算或运行规则,根据数据推测人们的喜好,进而推送人们感兴趣的信息和内容,“介绍”可能认识的人,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和内容。可能感兴趣的人,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和内容,这些都是运算“规则”推动和推送的。

       通过大数据识别人的兴趣、爱好、习惯等,也就进一步识别了人的思想思维、观念意识等。人的思想意识能受外界的信息和内容影响,那么就能通过媒体影响人的思想意识,也能引导和发展人们的兴趣爱好。

       如此,实现了万物互联,就是实现了人、物、信息和内容的立体连接,不但能连接人群和“万物”,还能影响人的思想和意识。这样的影响力和作用力是超乎想象的。同时,赋予万物智能的公司就相当于掌控了物的思想和意识,提供互联平台的公司相当于掌握了万物之间的运行规则,提供信息和内容的公司就能引导人们的兴趣爱好。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能接触或见面,但是可能没有发生沟通和互动,比如一个小区的人可能见过面,彼此都认识,但可能没有说过话。互联只是第一步,互联后的关系和互动才是重点,万物互联后,可以通过各种机会产生互动作用。这些机会就能产生公司的价值。就像用手机的人其实已经都已经被通讯信号联系到了一起,只是没有机会互动而已。理论上你可以打通一个人的手机号码,但是没有机会或没有必要联系那个人,这就是“联而未用”。比如送外卖就需要联系下订单的顾客,看快手就能看到其他人的生活状态,看直播能互动,在网上买东西就发生了交易。每一个机会都是一个流量入口,都相当于一个线上的“集市”或汇聚人群的“线上广场或公园”。

       万物互联的背后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人与人之间的互联的聚集效应,潜藏着未来的风口和潜在价值空间。人与人的互联才是互联网的主要因素。因为人的需求才驱动了物和物之间的互联,物和物之间的互联又促进了人与人的互联。掌握了万物互联的网络,就能发掘和利用已被这个网络连接的人群。想一想春节期间几亿人抢红包,想一想618和双11的买买买,就可以想象出互联网的影响力有多大!相当于互联网成为了人类的组织形式或组织方法,即通过互联网可以把兴趣爱好或有共同话题的人群组织起来,可以轻易形成庞大网上或许线上的人群流量或客流量。从互联网早期的信息和内容提供,到论坛、到腾讯等即时通讯,到贸易和交易,到直播,都是人类生活需求所驱动。万物互联下的互联网,入口更多,比原来也更加纵深更加立体,但不管怎样,其本质还是由人的需求所驱动的人与人的互联,互联网是实现人与人互联的工具和平台,也可以说是生活场景,网络上的社会形态。

8、万物互联下的经济特点

       线下的制造和硬件等,只是承载线上技术、品牌、平台和渠道的载体。线上的空间提供了更便利的交流、互动、交易等,尤其是线上的空间容量优势和无物理边界限制的优势,能轻易聚集亿万级别的用户或顾客。而且线上的成本优势非常明显,看看线上的“华为商城”和“小米商城”,轻松地让华为和小米掌握了从品牌、研发、制造、销售的各个环节,不再受制于“渠道”。

       通过智能设备,促成了外卖、团购、直播带货等,由此把物品从线下被展示到线上,通过商品或物品,利用互联网连接了商铺或店铺、商家、商城、公司或企业、卖家和买家等等,也形成不同的互联生态圈。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似乎已经没有了秘密,信息都是透明的,由此产生的大数据也成了储量丰富的金矿,而且这个虚拟金矿还能持续地增加。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决定了容量巨大的空间,所以任何一个机会都能成就一个伟大的互联网公司,且都有可能颠覆和改变互联网格局。由此,已经成名的互联网巨头都在时刻提防着逆袭者,并且用雄厚的资金进行收购和投资,用资金设立了安全边界和护城河,因此,有的看似很小的互联网公司能被估值数亿,即便刨除了金融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外,这些被收购的互联网公司也有很大的价值潜力。想象一下,如果你开发了一个软件,能吸引几千万甚至几亿人去应用,这个软件的价值是多大?在这个软件的基础上,利用这些流量还能扩展多少价值?举些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搜狗输入法、喜马拉雅、美团、共享单车等等,更别说最早的腾讯,百度,阿里了。

       这样的互联网也可以说成是一个“网络生态系统”,也可以说成是网络生态圈,甚至是网络江湖。目前的互联网世界还分为几大“势力”,各自从不同的应用和体验场景主导着互联网生态,也可以说是由一些小的互联网生态圈组成了全局的互联网世界。

       就拿小米的生态圈概念来说,生态圈内涵不仅仅是局限于硬件产品,其实也包括软件、服务、信息和内容,以及人群等要素。小米的生态圈的产品看似复杂,其实都有布局的逻辑,在流量入口和互联网连接终端上下足了功夫。小米真真是个很地道的互联网公司!

       在华为规划的未来全场景智慧生活版图中,华为了“1+8+N”的战略:1就是手机为主入口,8就是4个大屏的入口即PC、平板、智慧大屏(TV)、车机(汽车)和4个非大屏入口即耳机、音箱、手表,眼镜,以上8个为辅入口。N则是泛物联网(IoT)硬件构成的华为HiLink生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