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个智能化”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长沙高新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2-03-17 16:42:01   来源:   评论:0 点击:

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会

优秀论文选(2021年)


摘要✦

       本文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客观分析了当前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趋势和外地经验,再结合当前长沙高新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现状,提出了长沙高新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目标和重点,相关对接与建议。

关键词✦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制造业是长沙高新区主导发展的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是助推长沙高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基于长沙高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目标、路径展开研究,聚焦智能化生产、产品、服务三个方面,提出长沙高新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对策意见。

一、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背景下,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是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日益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据统计,世界先进企业在实施智能化改造后,平均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左右。智能化制造的迅速兴起,将给所有产业带来巨大冲击,对于中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来说更是必然选择。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明确要求,湖南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长沙高新区作为湖南省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区,理应在建设先进制造业高地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全球竞争更趋激烈形势下,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是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必然路径

       从目前形势看,先进制造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持续推动本国制造业发展。无论是美国突出科技创新优势的“先进制造”,德国突出智能制造优势的“工业4.0”,还是英国强调“制造业+服务业”的“服务型制造业”,以及日本以大数据为主的“下一代制造”,其核心都是通过培育先进制造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而且国外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也积极利用全球化的生产网络和组织模式,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价值链高端环节,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被“卡脖子”“低端锁定”的风险。所以,率先实现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迫在眉睫。

(三)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下,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是长沙高新区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新世纪以来,长沙高新区制造业快速发展,目前其规上产值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但核心配件受限、大而不强的问题长期存在。如何抓住全球制造业分工调整和我国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引导制造业企业拥抱智能时代、融入智能经济、实施智能制造,实现迭代升级,切实以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引领园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长沙高新区抢占发展制高点、建设世界一流园区的必然选择。

二、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趋势及外地经验

       当前,以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为主导的产业变革正发生着深刻衍变,展现出三大转向:一是智能化生产转向对有效数据资产的运营管理。随着智能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数据资产管理成为智能化转型中企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数据纳入到企业的资产管理中。基于数据加工的全链条进行数据资产治理体系建设,提高数据资产价值,正在成为企业发展智能化的重要任务。二是智能化产品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创造。智能化不仅仅是优化企业生产技术,更是连接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更好服务消费者的重要方式。所以,基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正成为企业生产智能化产品目标导向。三是智能化服务转向以平台赋能的产业链协作。从实践来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以及重点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加大了在工业互联网上的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有效整合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设备管理、运营服务等数据资源,开展面向不同场景的应用创新,不断拓展行业价值空间,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效果正在显现。

       作为处于相近发展层级的广州、杭州、郑州等国家高新区,在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方面,已经先行先试、率先布局、取得成效,为我们提供有益借鉴。

(一)广州高新区:部署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推进工业智能化改造

       一是布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级顶级节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工业全要素、各环节信息互通的关键枢纽。广州高新区在2018年即成功争取到工业互联网国家级顶级节点战略布局。在国家顶级节点带动下,相关地区加快推进一批二级节点,规模开展标识解析集成创新应用,培育健康有序的标识解析产业生态,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态势,基本确立了广州高新区在华南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二是出台促进数字经济及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围绕智能制造升级改造的需要,广州高新区出台了《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办法》《促进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办法》等系列政策,从加快现有工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协同共赢平台体系,到强化产业生态支撑能力等方方面面给予政策支持,推动制造业全产业链要素整合优化和产业生态体系重构,全面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升级。三是定期举办区域特征明显的品牌性高端峰会。从2018年开始,举办首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从2019年开始,定期举办“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大会”。通过智能制造领域创新标杆案例的交流,探讨行业发展方向和前沿,提升了广州高新区在我国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以及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杭州高新区:构建全要素支撑体系,布局构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全产业链条

      一是布局重大科研设施和创新平台。杭州高新区积极融入国家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和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等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部署,加快浙江5G开放实验室、网络与信息安全攻防实验室建设,重点推动筹建量子实验楼等大科学装置基础设施。加快推动与之江实验室联合共建网络信息国家实验室,积极承建浙江数字经济实验室,探索长三角区域大科学装置在杭州高新区共建试验装置及场地。二是实施一流原创技术攻坚。杭州高新区紧盯全球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布局基础前沿和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推动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前沿基础研究。部署“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加快面向各行业的云计算大数据解决方案应用研发。三是打造数字经济和新制造核心产业。以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为发展导向,加快布局构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全产业链条,围绕“BASIC”产业矩阵,重点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区块链、数字安防及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瞄准世界前沿,加快部署发展未来产业。强化嵌入式开放平台、操作系统、工具软件等高端软件开发,重点发展新型传感器器件、中高速传感网系统设备、物联网智能终端、物联网网关、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核心产品设备,在5G、北斗、工业互联网、IPV6等网络通信领域形成一批高端产品。

(三)郑州高新区:实施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推动“企业上云”,建设“工业大脑”

      一是提升网络化水平。加快推进5G、IPV6、NB-IOT等网络商用部署和规模发展,积极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二级解析节点,推动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开展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试点,提升设备、控制、网络、平台和数据等安全技术防护能力,建设多层次安全保障体系。二是加快数字化改造。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推动ERP、MES等在企业中的应用,提高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和硬件装备数字化水平。三是推进一体化应用。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大脑”,大力发展工业APP,培育企业上云服务商,实施“万企上云上链”计划,分行业推动企业上云,深化区块链技术应用。到2022年,将建成5个左右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10个左右“工业大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覆盖率达到100%,中小工业企业上云覆盖率达到90%,推动1万家企业上链。四是创新融合化发展。发挥数字赋能作用,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围绕制造业发展布局数字创意、工业设计、智慧物流、工业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耦合共生。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培育网络协同制造、柔性制造等新模式。

三、长沙高新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长沙高新区围绕做大做强制造产业,强力实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改造扩面工程,着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

(一)改造扩面初具规模

       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大力实施“麓谷智造2025”行动计划,制定《长沙高新区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加速传统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化升级改造,促进形成“智能+”产业集群效应。目前,全区规模工业企业智能制造示范覆盖率39.4%。中联重科自主研发的“工业智能制造2.0”系统,具有全行业领先的水平,其研发的首台国产化CSS3-Z1湿喷机成功下线,代表了我国新一代装备制造的智能化水平;中国通号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五模块智能电力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先锋号”,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中联环境自主设计研发的新一代智慧环境云平台将垃圾分类监管对象全部纳入智慧环保装备云平台,智能化操控程度更高。

(二)配套政策覆盖面广

       以“创新33条”为牵引,构建形成“1+X”政策体系,涵盖产业发展、科技金融、创新创业、招商引资等多个领域。在智能制造领域,制定出台《长沙高新区关于推进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又称“黄金十条”),对人工智能重大项目、企业智能化改造、智能装备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企业上云、专业化产业基地、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深度融合应用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多个方面进行大力支持,单个项目最高金额高达5000万,有效促进园区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

(三)专业平台形成支撑

        依托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突出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打造了“两院”“一中心”“一联盟”“一公司”的专业平台支撑体系:“两院”即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长沙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旨在对共性技术的基础研究,来解决智能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一中心”即以智能制造产业为重点的中国(长沙)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重点服务智能制造产业,设立专利审查和保护的快速通道,极大缩短了企业创新、转化和保护的周期。“一联盟”即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成员包括长沙自兴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等57家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优质企业。“一公司”即中电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旨在打造中部地区“智能制造+互联网+信息安全”高地,助推生产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四)试点示范特色鲜明

       支持鼓励有意愿、有条件的工业企业申报市级、省级、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项目)。目前,全区已累计获批市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项目)188家(个),其中国家级17家(个),占全市56.6%、全省36.9%,省级11家(个),“国字号”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居全省第一。其中,梦洁家纺自主设计研发的吊挂式传输加工系统,15分钟内就将一套完整的四件套成品制造出来,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是家纺行业第一个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成为传统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典型。三诺生物传感股份有限公司“高性能血糖诊疗设备智能工厂新模式应用”获得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支持;中兴通讯投资40亿元建设的智能化生产基地,装配工业4.0终端设备生产线,是中部地区最大的智能终端设备生产研发基地。园区金蝶软件、华菱电子商务等15家公司入选湖南省中小企业“上云”行动云计算产品推荐目录,占全省的32%。国家及省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有效带动长沙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整体的发展和提升。

(五)配套服务逐步完善

       人才方面,园区设立2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开设省内第一个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着力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人才特区”。现已聚集国家、省、市三级各类人才计划专家245人。其中,智能制造相关人才达114人,占比46.5%。汇集了“中国智能控制学科的奠基者”蔡自兴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人工智能专家戴汝为院士,中国工程院何继善、罗安院士等众多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金融支持方面,重点打造了麓谷基金广场,引进聚集深创投、湘江力远等各类产业基金和股权投资机构800余家,总注册资金突破1000亿元。近三年,园区累计引导金融机构为300多家企业发放无抵押纯信用贷款20多亿元,支持1000家企业获得区内合作金融机构贷款400多亿元。特别是2021年上半年,园区主导引进智能制造产业基金等4只基金,基金规模达37亿元。专业化服务方面,引进建设全国首个“硬件+软件”的鲲鹏生态基地,将为全区各行业提供软硬件智能终端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上线运行长沙工业云平台,为园区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一对一”的解决方案,可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20%左右,大幅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由此看出,目前长沙高新区在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方面形成了一定基础,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瓶颈和不足:一是高投入、高难度、高试错成本的前提下,园区企业智能化改造意愿不强。而且园区中小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制造业企业单纯依靠自有资金进行智能化升级难度大、时间长、见效慢。二是园区缺乏专业化配套服务业,智能制造核心装备本地供应能力不足,专业化技术支撑能力较弱,智能制造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三是缺乏园区主导产业相关的智能制造深度研发平台,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平台、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集成供应服务平台等应用服务类高端平台更是亟待补充,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四是部分专项政策门槛高,存在兑现难的问题,如“引进一家研发、生产、制造、服务等资本性支出不低于1亿元的企业或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人工智能企业总部,累计补助金额不超过5000万元”,难以落地。

四、长沙高新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目标与重点

      “十四五”时期,是长沙高新区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窗口期”,要抓住机遇,明确目标,把握重点,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长沙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的重要增长极。

(一)聚焦生产智能化

      力争创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示范企业、示范车间、示范制造单元200个,其中国家省市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00家,国省市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50个,智能制造示范制造单元50个。重点领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5%,关键工序数控率超过60%。把握五大产业领域:

       一是智能装备产业。工程装备应围绕应用柔性可重构工装、大型智能化焊接成套装备、高功率激光复合焊接建设智能生产线,重点实施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土方机械、高空作业机械成套设备及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节能环保装备应围绕生产线改善提升,信息系统升级建设,重点实施中联环境高端环卫机械及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打造基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循环化利用,以力合科技、华时捷为主的环境检测及水体、土壤修复装备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应围绕智能装备、柔性加工单元、加工生产线、装配生产线、试验检验等生产智能化应用,重点实施中兴智能智能家庭终端、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加工生产线,威胜集团为主的能源终端智能化生产线,长城科技通用网络终端智能化改造项目。

       二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支持天际汽车作为整车制造企业广泛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优化工艺流程,实施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智能化改造。鼓励零部件企业重点围绕核心制造工序实施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制造生产线等优化升级,围绕生产线及关键工序推动机器换人。重点实施威胜集团电力装备能源计量及控制产品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智能工厂试点示范项目以及年产5.18亿安时车用动力电池产业化项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智能工厂智能生产线建设项目。

       三是生物医药产业。围绕医药制造、远程医疗、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的发展需求,提升自动化、应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控制水平,推动关键工序机器换人,提高智能化水平。重点以九芝堂、方盛制药、金沙药业、华诚、圣湘生物、三诺生物、明康中锦等企业为着力点,推进生产制造、医疗大数据研究、数字化医疗等智能化运用。重点实施九芝堂中药固体制剂智能工厂集成应用新模式项目、三诺生物传感高性能血糖诊疗设备智能工厂新模式应用项目、泰瑞医疗科技PSA系列制氧机组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研制及产业化项目、正中制药大容量(制剂)异物智能检测技术升级改造项目等智能化升级项目。

       四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围绕发展新兴电子产品、网络产品与产品过程控制器等,实施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数据实时采集、产品在线检测,车间环境(热感、烟感、温度、湿度、洁净度等)智能检测、调节和处理。重点实施自然交互与虚拟现实、微电子与光电子等技术研究,推动宽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移动智能终端等技术研发和综合应用,加大集成电路、工业控制等自主软硬件产品的网络安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重点推进中兴智能长沙智能工厂建设项目、致能电子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工业自动化控制云平台项目、中谷信息自动售货机智能工厂项目等智能化改造升级。

       五是新材料产业。围绕流程制造和关键工序实施智能化升级,应用智能化检测与控制技术,采集物料、生产运行和设备状态信息,形成联网协同,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监控,提升集成应用水平。重点推进以杉杉能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智能工厂、长远锂科、海利锂电等为主的先进储能材料生产智能化;以博翔新材、岱勒新材太阳能硅切片用电镀精钢石线智能工厂项目为代表的高性能机构与超硬材料生产智能化车间改造项目。

(二)聚焦产品智能化

       重点围绕智能装备制造领域实现100个智能化产品产业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把握三项工作重点:

      一是加大智能装备产品的推广应用。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工程机械、电力、医药生产等重点装备、关键零部件以及新能源汽车、电机及控制系统,推动智能制造创新产品列入政府采购名录。充分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鼓励园区智能产品“走出去”。重点发展超高层建筑智能建造机器人、智慧环保装备、混凝土智能制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AVE智能医疗设备、智能用电管理终端等100个智能产品。

       二是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围绕重点产业,加速升级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重点扶持中联重科、威胜集团、华曙高科、梦洁家纺、红太阳光电、远大住宅等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企业创新发展,鼓励全区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先进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加速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的智能产品产业化。

       三是建立重点智能产品数据库。对入库首台(套)智能产品和重点新产品优先推荐争取支持。在智能先进制造装备领域,依托中联重科、华曙高科、长缆电工、九九矿安等企业,重点发展工程机械、工业级3D打印系统、装备制造物联管理平台、电控柜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产品。支持通号集团完善机车牵引、制动、信号、供电等关键系统产品线,聚焦研发机车控制系统、车载和地面监控系统、车地数据实时传输与分析系统。支持华诺星空公司毫米波雷达传感器智能化产品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在智能电子信息装备领域,依托威胜集团、长城信息、深拓智能、华自科技、三德科技等企业加快推进北斗、自主可控、商业密码应用场景拓展。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加强人工智能、自然交互与虚拟现实、微电子与光电子等技术研究,推动宽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移动智能终端等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在智能制造技术装备领域,依托现有技术装备产业,结合全区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做大做强长沙高新区智能制造技术装备和系统集成产业。在其他智能产品领域,依托远大住宅、红太阳光电、深拓智能、长缆电工、华诺星空等企业重点研发智能装配式建筑PC构件、新一代高智能效光伏电池、毫米波智能雷达传感器等智能产品。

(三)聚焦服务智能化

       依托重点园区、重点行业引进和培育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企业10个。促使工业互联网在智能升级改造中的运用率达到园区制造业企业的30%,培育12家向外输出智能化改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把握三项工作重点:

       一是积极推动智能服务生态系统建设。吸引第三方智能制造服务机构开展业务或入驻长沙高新区,支持智能服务企业发展壮大,认定和奖励智能服务企业10个。支持第三方机构提供分析诊断、创新评估等服务,鼓励系统集成商、装备供应上、软件供应商针对中小企业实际需求,推广适合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

       二是积极推广“互联网+”协同制造。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在线提供关键工业软件、模型库和制造能力外包服务,服务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鼓励企业采用虚拟设计、众包设计、云设计等模式,实现工业设计企业与制造企业互联合作。

      三是积极推动智能服务创新。以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领域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应用信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实现装备产品适时定位、远程监控、在线诊断等服务系统创新。推广中联重科、三诺生物等向系统总集成、设备总成套、工程总承包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成果经验,鼓励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2021年,在长沙高新区五大主导产业中,选择25家企业作为试点示范,推广应用云ERP、CRM、SCM等软件,通过复制推广,逐步构建支柱产业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2023年,促进平台服务商与重点园区、行业中介机构、产业联盟合作,共建园区和行业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推动已有一定基础的中小微企业迁移到工业云平台上来。促使到年末平台上线企业达到300家。2025年,力争平台上线中小企业达到500家以上。通过自主研发或集成第三方应用的模式,满足平台用户快速增长、需求多样化的需要。

五、长沙高新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以科技创新攻关智能制造技术

      一是深化智能化功能运用。围绕感知、控制、决策和执行等智能功能的实现,针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智能产品、重大成套装备、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开发和应用,突破先进感知与测量、高精度运动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建模与仿真、工业互联网安全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智能制造相关的核心支撑软件,布局和积累一批核心知识产权,为实现制造装备和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整合现有各类创新资源,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系统协同技术、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技术、高可靠实时通信、功能安全技术、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识别技术、建模与仿真技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关键共性技术。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用户组建智能制造创新联盟,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三是加快研发智能制造支撑软件。突破计算机辅助类(CAX)软件、基于数据驱动的三维设计与建模软件、数值分析与可视化仿真软件等设计、工艺仿真软件以及高安全高可信的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嵌入式组态软件等工业控制软件,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供应链管理软件(SCM)等业务管理软件,嵌入式数据库系统与实时数据智能处理系统等数据管理软件。

(二)加强以功能配套夯实智能制造基础

       一是研发新型工业网络设备与系统。构建工业互联网试验验证平台和标识解析系统。推动制造企业开展工厂内网络升级改造。搭建面向智能制造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与试验验证平台,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检查和信息共享机制。二是推进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5G、千兆光纤、IPV6等基础网络建设,强化国家级关键枢纽设施布局,提前规划部署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空间互联网和量子通信网等未来网络设施,打造泛在互联网立体网络体系,逐步实现重点区域和典型应用场景精准覆盖。三是加快数据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数据存储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进高性能计算机基础设施落地应用,强化智能计算服务能力,建成以数据存储,高性能计算为基本架构的智能计算机基础设施体系,各产业数据存储,计算处理能力与数据资源利用效率的全面提升,全面提升产业智能化应用基础能力。

(三)加强以平台建设强化智能制造支撑

       一是引导园区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开展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升级试点应用。建立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机制,提升中小企业智能化水平。整合和利用现有制造资源,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在线提供关键工业软件及各类模型库和制造能力外包服务,服务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二是支持第三方机构提供分析诊断、创新评估等服务。鼓励系统集成商、装备供应商、软件供应商,采用“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软件服务)+装备制造商(硬件服务)+用户(中小企业)”模式,针对中小企业,研究制定简便易行的智能化改造方案,推广一批成熟的单元装备和先进技术。推进“互联网+”小微企业,推广适合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各个环节中的应用。三是构建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同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力。

(四)加强以协作联动优化智能制造生态

       一是推动不同领域企业紧密合作。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逐步形成以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为核心、各领域领先企业联合推进、一大批定位于细分领域的“专精特”企业深度参与的智能制造发展生态体系。加快培育一批有行业、专业特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做优做强一批传感器、智能仪表、控制系统、伺服装置、工业软件等“专精特”配套企业。二是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或产业创新联盟。鼓励发展成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装备制造企业以装备智能化升级为突破口,加速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支持规划设计院以车间/工厂的规划设计为基础,延伸业务链条,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总承包业务。支持自动化、信息技术企业通过业务升级,逐步发展成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研究制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标准或规范,发布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三是促进产业合作与对接。强化区域开放合作,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开放合作和产业转移,重点推进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装备等产业的合作。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支持企业对接海外优质企业与资源,积极开展跨国并购,鼓励企业建设境外经贸园区,吸引上下游产业链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布局,带动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和上下游产业“走出去”。四是举办智能化高端峰会。定期举办智能制造高端峰会论坛。定位于国内智能制造合作与交流,搭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为辅”的智能制造交流合作平台,为长沙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

(五)加强以要素保障促进智能制造发展

       一是研究出台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抓紧制定出台长沙高新区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升级五年发展规划、长沙高新区智能制造中长期规划等纲领性政策。将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升级纳入到园区“十四五”发展整体规划,着重强调谋划智能制造布局。筹划成立长沙高新区制造业智能制造升级发展建设领导小组,协同制定长沙高新区制造业智能制造升级相关政策,出台配套支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研发、金融补贴等政策支撑体系。二是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依托园区重点制造业企业、产业联盟以及科技创新平台,着力培养一批能够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带动制造业智能转型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一批既擅长制造企业管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一批能够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开发、技术改进、业务指导的专业技术人才。联合科教服务机构、国内外专家学者,组建长沙高新区智能制造智库。鼓励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持续推进技 能人才振兴工程、“金蓝领”工程。三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对智能制造予以支持。按照深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要求,统筹支持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落实支持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工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的重大技术装备符合规定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或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零部件、原材料等,可按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有关规定,享受进口税收优惠。四是创新金融扶持方式。发挥国家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吸引企业、社会资本,建立智能制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立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各类智能制造发展基金,鼓励社会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投向智能制造领域。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研究建立产融对接新模式,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依托重点工程项目,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完善承保理赔机制。支持装备制造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发展应收账款融资,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