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2-5582271

海峡两岸转基因技术专利计量及对策分析
2017-03-29 17:43:52   来源:《情报杂志》第33卷第2期   评论:0 点击:

海峡两岸转基因技术专利计量及对策分析

作者:刘中梅,王续琨,张春博,侯海燕

1 专利获取的信息来源及检索策略


本文以《德温特专利数据库》(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DII)作为分析数据的来源。基于Web of Knowledge 旗下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中的转基因技术特别专栏,本文将检索专利标题的主题词设定为“transgeniccrop *”、“ transgenic food *”、“ genetically modifiedcrop*”和“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考虑到发明专利的审查周期以及数据库收录和加工过程中的时滞,本文分析的专利信息以2011 年为专利收录的截止时间。在《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同时将专利权的地域划分的国家和地区分别设定为“CN”和“TW”。最终检索到大陆地区相关专利家族914 ,台湾地区为111 条。

从德温特收录的专利数据来统计海峡两岸转基因技术专利年度分布如图1 所示,可以看出大陆地区在1987 年开始有转基因技术领域专利申报,随后10年中缓慢增长,1996 年之后增速加快,2001 年后在起伏中呈现高位增长状态。台湾地区1991 年开始有转基因专利申请记录,专利总体数量明显低于大陆。基于这些专利文献数据隐含的专利法律信息和技术信息,对两岸转基因技术领域专利的权属主体和技术类别分布进行计量分析。

blob.png

2 海峡两岸转基因农作物专利统计及分析

2. 1 海峡两岸转基因技术专利权主体分析

2. 1. 1 专利权人持有的专利数量对比摇专利权

通过对转基因农作物领域专利权人持有专利数量的统计,可以分析领域内的优势国家(地区)和主导企业,进而可以考查中国大陆和台湾转基因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主体分布情况(见表1)

blob.png

以专利公司名称对专利权人进行统计存在统计不全的情况,如某跨国公司下的子公司与总公司名称可能并不一致,又如企业并购后,目标企业的专利也应归到收购企业名下。以研发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跨国生物公司在研发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往往采用母国中心化运作模式,对核心技术严格管理。通过协议约定在子公司研发成果取得后交回母公司,不得自行转让,以确保对核心技术的控制,进而将公司建立在技术优势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与专利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总体上看拜尔集团(主要是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巴斯夫、安内特和孟山都等国际生物技术巨头在海峡两岸专利件数均居前列。这说明生物技术领域的国际大公司积极部署专利,为以后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及技术转让做好准备。从专利数量总体上看,大陆地区的专利拥有量比台湾地区多。生物技术引进和农产品进口的巨大需求应该是其中的主要因素,而新兴产业研发环节中,对设立研发中心成本的估算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据测算,在中国大陆设立研发中心和行销中心,其成本仅为台湾的1/ 4。在研发上的低成本优势和研发成果当地化生产的规模优势,促使众多生物技术跨国公司在中国内地设立区域性的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

2. 1. 2 专利权人主体类型考察

从主体类型上考察,海峡两岸本土的转基因专利持有者大都是科研机构和大学。大陆前7 个本土专利权人中就包括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公共科研机构,唯一的公司主体是上海农业公司。台湾地区同样呈现出以台湾中兴大学生物技术中心和台湾清华大学农学系这样的大学研发机构以及以农委会粮农署作物生产组为代表的政府科研部门占据本土专利持有机构的前列。已有研究成果与海峡两岸政府均重视对生物技术基础研究的科研投入有很大关系。国外专利权人类型则截然不同。除澳大利亚植物研究中心外,其他主要持有人均为国际知名公司,除了前文提到的拜尔公司、巴斯夫公司、安内特公司和孟山都公司外,还包括先锋公司、陶氏益农有限公司、先正达公司、杜邦化学公司等生物技术公司。生物公司本身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研发,强大的研发进一步驱动着技术和产品的商业化。从专利权人所属国别上,美国和欧洲的生物技术公司地位显著。而美国生物技术和产业的起步早优势明显,与其政策扶持与法律制度配套有密切关系。19806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著名的查克拉巴迪判例法,对专利法的涵盖范围继续扩大,将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新品种以及新的基因组合及修饰,都赋予专利权予以保护。此后,许多公司投入巨资研究转基因,极大地推动了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其中孟山都就是这个时期从化工领域进入转基因领域的典型代表。美国2001年确定以植物专利、实用专利和植物保护三合一的方式来保护植物新品种育种专家的权利,很多种子公司纷纷申请专利以保护更多技术领域的实用专利。

2. 2 专利核心技术识别及分析

通过技术领域分布分析可以关注主要相关行业和技术领域的研发活动、研发能力和行业创新热点。德温特分类代码将所有技术领域按学科划分为20,再细分揭示专利技术的语义和应用领域,清晰地表明专利所体现的技术特征。专利信息分析中除了权属信息外,通过对专利数据技术字段的计量,可以识别该领域的技术子类别。运行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软件,绘制了海峡两岸转基因作物的分类代码共现时间区图(见图2)。同时运用软件统计和计算出的频次和网络中介中心性作为核心技术的衡量指标。频次在图2 中是以节点大小来表示,可用来反映技术类别的受关注程度。作为社会网络分析的重要指标,中介中心性表示某个行动者对网络资源的控制程度。在分类代码共现网络中,则表征不同技术子领域间的相对影响力。中心性越高,该代码越是转基因作物领域关联密切的技术类别。

 blob.png


尽管大陆早在1987 年就有转基因作物专利的申请,但海峡两岸稳定性的专利公开是从1992 年开始的,相对集中的技术类别也是从这时开始积累的。图2中的横坐标表示代码节点出现的时间,即某一技术类别在专利数据集中最早出现的时间。从图2 中可以看到,大陆公开的专利技术类别较为集中,有几个非常突出的技术代码。这些代码多在1992-1996 年间开始出现,且从节点年轮可以看到,这些技术一直在不断累积,表明这一技术领域一直是技术产业化的热点。相对而言,台湾地区的转基因技术类别相对分散,且主要从1996-2000 年间逐步出现。表2 是海峡两岸主要技术分类代码及其指标统计。

blob.png


2 中列出了海峡两岸前10 位的高频代码和中介中心性大于0. 1 的分类代码。由表2 可见,海峡两岸的核心技术类别较为相似,12 组分类代码中有9 组相同,不过技术领域侧重略有不同。海峡两岸在发酵工业(D16) 领域均申请了大量转基因专利,以植物遗传和兽药疫苗为导向的生物技术(C06) 以及多组分的混合物和化合物(C03)也是海峡两岸转基因专利的重要技术特征源。杂环化合物(C02) 作为数目最庞大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广泛地应用在农作物的杀虫剂和除草剂生产上。该技术类别在台湾专利高居首位,体现了台湾地区无论是本土机构还是跨国公司对生物化工产业的重视。大陆在植物栽培及乳制品类别公开的转基因专利较多,也体现了大陆在作物栽培和乳品行业的传统优势和广阔的市场。与此同时,由图2 可以看到这些技术类别的专利申请时间都较早,1992-1996 年间。生物技术一般研发周期长,这些基础技术较早地申请专利权,抢占先机,可以为后续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商品的开发,提供深远的法律保障。由于完善的专利审查制度和专利授予组织的权威性,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申请公开的PCT 专利和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公开的USPTO 专利,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专利质量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准。表3 是转基因领域申请公开的PCT 专利和USPTO 专利的主要分类代码,以此考察海峡两岸转基因专利技术类别是否也与世界主流技术类别相似。表2 和表3 对照发现,在大陆申请公开的专利核心技术类别及其排序与PCT 专利几乎一致,USPTO 专利也相差无几。这说明大陆市场得到生物产业组织尤其是跨国生物技术巨头的关注,在需求内容上已与世界市场接轨。在基础性的技术类别上,台湾地区也与世界主流较为一致,同时其也有自身的技术侧重。通过对海峡两岸频次和中介中心性均较高的分类代码(D16C02C06P13C03 B04)的专利权人的辨识,进一步揭示海峡两岸转基因技术领域的专利权属。大陆方面,尽管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已占有一席之地,但多数专利仍被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包括艾格福公司)、巴斯夫集团、孟山都农业公司、杜邦集团(包括先锋公司)和先正达公司(包括阿斯特拉捷利康公司农化业务和诺华公司农化业务) 所掌握。台湾地区则呈现拜耳作物科学公司一家独大的局面,且欧洲公司在台湾申请专利较多,而本土机构的专利申请情况不容乐观。


blob.png


3 结论和启示

3. 1 掌握转基因技术专利数量变化态势,加强两岸研发的政策支持

海峡两岸转基因相关技术专利记录在近30年呈现从无到有、发展迅猛的态势,其中大陆地区相关转基因专利总体数量高于台湾地区。从数据统计的专利年度分布来看,转基因专利记录数量总体可以划分三个阶段:1987-1995 年的缓慢起步期;1996-2009 的持续增长;2009-2011 略有下滑。总体上看大陆地区从1996-2011 年共增加近100 ,与此同时,转基因商业性种植自1996年以来的15 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年均增长率超过10%。这体现了转基因技术与此领域农作物商业化与技术研发及专利策略同步发展相互促进。2001 年和2002 年海峡两岸分别加入世贸组织,各自专利法等法律文件均参照TRIPs 规范做了调整,这又促动了2001 年后的10 年海峡两岸的专利申请一直呈现较高的数量增长态势。2009 年后此领域专利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分析其原因,从政策上看,2009 年中国大陆地区再次修订的《专利法》对专利的审核的规定开始严格,这也是制约转基因专利数量增长的一个因素。基于专利的法律确认性和地域政策性影响的关联性,从海峡两岸技术创新产业合作的长远利益角度考虑,为便于两岸本土企业和研发机构的专利申请,提升生物技术合作研发的动力,在转基因技术产业化中通过利用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可以简化海峡两岸专利审批程序、缩短专利审批时间等行政手段,培育两岸形成生物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3. 2 分析跨国公司转基因专利战略部署,加强两岸产业安全的制度建设

通过专利权人代码的专利信息情报分析全面看出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科研机构和公司的总体研发能力上与国际知名公司的差距。拜尔集团、巴斯夫、安内特和孟山都等国际生物技术巨头通过专利权的持有优势已在主要转基因专利技术领域占有绝对优势。从专利布局的战略角度分析,国际大公司积极部署专利,为以后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及技术转让做好准备。海峡两岸均是知名跨国生物公司转基因专利布局的对象,一旦商业化种值政策在相关转基因作物领域开放,这些公司将迅速占领市场,呈现出产业竞争优势和控制局面。海峡两岸本土的转基因专利持有者尤其是生物技术公司的技术专利没有形成规模,但是海峡两岸的科研机构和大学成果相对较多体现了一定研发的实力。应立足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防御角度加强海峡两岸研发和产业化的观念,加强原始科学和技术创新,逐步突破外国公司对转基因专利和主要技术的掌控局面。在转基因技术专利的管理方面应建立完善的专利预警机制,以应对跨国公司生物技术领先的挑战,规避专利侵权, 减少专利纠纷带来的经济损失。对核心知识产权属于国内研发单位的生物技术研发单位,要注意其专利转让的对象,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注意产业风险的评估,维护两岸生物技术企业的利益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安全。

3. 3摇识别转基因热点主题技术领域,加强海峡两岸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

通过专利分类代码共现的多元、分时动态网络展现了转基因领域技术发展中的相互关联度和演化发展脉络和趋势。文中根据转基因农作物及植物专利领域的主题识别,可以看出海峡两岸的转基因热点技术总体接近,大陆专利技术共现频次高的体现技术热点成显著性和优势的略多。大陆和台湾地区可以结合主题共现的转基因技术信息,寻找海峡两岸有潜力的技术进行研发合作,加强成熟技术并获得专利保护的研究机构或企业加强产业化合作。技术上加强合作,以大陆地区雄厚的研发基础和台湾较好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共同促进生物产业的发展。

目前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推进,两岸科学合作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在优势学科前沿领域已取得可喜的进展。生物技术领域涉及的技术预见、技术风险治理,公共政策等不同学科中,公共科学对技术发展的支持力度最大。生物转基因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上游的研究开发, 而且需要有后续的生产与之相衔接即成果的商业化转换。可以借后ECFA 时期海峡两岸的合作框架,促成海峡两岸企业的产业联盟、产品联盟。针对大陆地区技术产业化的中间薄弱环节,发挥台湾地区技术转化的机制,将两岸各自的生物技术科学基础与研发向产业化转化作为合作的重点,实现生物技术上游与下游的衔接。政府在推动海峡两岸的生物产业的发展中应针对增强海峡两岸的技术产业化的优势互补提供指导意见,利用专利情报信息结合相关行业信息为国家生物安全、经济安全制定转基因农作物商业化监管策略提供政策参考。


分享到:
关于创新助理友情链接资料下载热点问题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