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赋能企业降本增效提质
2023-09-11 22:17:36   来源:   评论:0 点击: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也得到了迅猛发展。近日,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392台。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未来随着工业机器人的通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其应用范围将更广泛,前景更广阔。我国拥有巨大的应用市场优势,下一步,需要在软件、硬件以及应用场景三方面融合起来,提升工业机器人研发和应用水平,推动其更好地赋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工业机器人有利于企业降本增效提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员李广乾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新兴工业机器人,是我国工业制造业结构改革、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它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一个成效,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技术领域的应用,使得机器人的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工业机器人能够在更多行业领域得到应用,特别是在工业领域包括汽车制造业应用得特别多,我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得很快。在机器人应用方面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是我国当前机器人发展特别重要的方面。李广乾认为,“我国工业机器人快速发展,也是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发生转变的大环境下一个重要的应对措施。这为建立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家战略,也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坚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认为,从整体上来看,目前工业机器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这些技术的支持下,越来越趋向于多功能化。原来工业机器人工序动作较简单、功能较单一,比如做焊接,只能做焊接。现在有了新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以后,除了焊接以外,还能做铆钉、做别的紧固件等,这是很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整个工业机器人市场也会得到更大的应用。此外,机器人的通用性也会加强,这是很重要的变化。
  企业应如何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强大的动力引擎来促进转型升级并进一步拓展市场?
  在李勇坚看来,机器人的智能化意味着机器人能够承担越来越多的任务。机器人的通用化意味着它能够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下应用。在能够承担多功能、多元化任务的情况下,就意味着我们的企业在机器人方面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以前,企业引进的传统机器人只能实现一些简单工序和动作,但随着工业机器人通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其功能日益多元化,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泛,市场前景也越来越广阔,能够适应更多工业应用场景。对企业来说,要逐渐适应新的机器人发展情况,一要主动引进一些新机器人,二要跟开发公司进一步合作。通过更多地运用工业机器人来实现降本增效提质。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兼物流产业中心主任刘大成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工业机器人在执行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积极引入和采用工业机器人之后,供应链上下游都能够更好地一以贯之,对企业整体产品和市场的竞争力以及降本增效等方面都将带来提升作用。
突破短板须从三方面着力
  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数量虽稳居全球第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数字化、智能化等高端核心技术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差距。下一步,应如何在技术方面集中力量攻关突破,同时又应如何发挥好巨大市场的优势?
  李勇坚表示,从我国工业机器人运营、研发和使用情况来看,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软、硬件两个方面。从硬件方面来看,机器人不单纯是电脑芯片,还包括精密液压技术、新型材料的运用、精密刀具、螺纹等。
  从软件方面来看,李勇坚认为,工业机器人自动完成工业加工过程,需要计算机更好地运用数据软件,也就是工业大数据。目前,在数据的运用、共享、分析以及数据加工软件方面我国已有很好的积累,但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未来集中力量突破工业机器人现存短板,最重要的须将软件、硬件与应用场景融合起来。”李勇坚表示,一是开发者和用户一定要实现联动。二是要把数据用好,尤其是如何将在工业领域积累的工业大数据更好地运用到工业机器人技术进步领域是开发重点。三是机器人相关的硬件研发水平要提升,包括精密螺纹、液压、弹簧等能让机器动起来的配套硬件材料和技术要跟上。
  刘大成也认为,突破工业机器人短板,主要须仰仗科技工作者,同时企业家也要有超前想法或思维,政府则更要在政策上给予相应扶持。各方合力才能够尽快缩短差距,迎头赶上。
分享到: